“刺太阳经,可以出血,而不宜伤气。”岐伯放下手中的针,继续讲解,“以天柱、后溪等穴位为例,在治疗外感风寒导致的太阳经病症,如头痛、项强时,消毒进针步骤与刺阳明经类似。进针角度可根据穴位特点适当调整,像天柱穴,针身与皮肤呈15 - 30度角斜刺,进针深度约0.5 - 0.8寸,旨在避免损伤深部重要结构。后溪穴则直刺0.5 - 1寸。在针刺过程中,运用捻转泻法,即右手持针,将针左右来回旋转,角度较大、频率较快,以促使邪气外出。当针下有得气感,即患者感到酸、麻、胀、重等感觉时,可缓慢出针,让穴位处微微出血,驱散寒邪,但要严格把控出血量,不可过度,以免损伤正气 。”
“刺少阳经,只宜出气,不宜出血。”岐伯的目光专注而坚定,“比如阳陵泉、支沟穴,先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,阳陵泉直刺1 - 1.5寸,支沟直刺0.8 - 1.2寸。进针后,采用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,在患者呼气时进针,吸气时出针,且进针速度较快,出针速度较慢。同时,配合小幅度的提插手法,提插幅度控制在0.3 - 0.5寸之间,频率保持在每分钟60 - 80次左右,以调节少阳经的气机,使经气通畅,但要避免刺破血管导致出血 。”
“刺太阴经,只宜出气,不宜出血。”岐伯端起茶杯,轻抿一口,继续说道,“以足三里、三阴交为例,消毒后,足三里直刺1 - 2寸,三阴交直刺1 - 1.5寸。针刺时,使用迎随补泻法中的泻法,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。进针后,运用徐疾补泻法中的泻法,进针时速度快,多捻转,出针时速度慢,以调节太阴经的气机,增强脾胃功能,但要注意保护气血,切勿出血 。”
“刺少阴经,只宜出气,不宜出血。”岐伯再次拿起银针,展示给紫萱看,“神门穴直刺0.3 - 0.5寸,太溪穴直刺0.5 - 1寸。进针后,采用开阖补泻法中的泻法,出针时不按针孔,使邪气外泄。同时,配合轻微的震颤手法,以手指轻轻震颤针柄,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20 - 150次左右,促使经气调和,但要严格遵循不宜出血的原则,避免损伤少阴经的气血 。”
“刺厥阴经,只宜出血,不宜伤气。”岐伯神情专注,讲解细致,“期门穴斜刺0.5 - 0.8寸,太冲穴直刺0.5 - 1寸。进针后,运用提插泻法,提插幅度适中,重提轻插,促使穴位处微微出血,以活血化瘀。在操作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患者的面色、脉象等,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、心慌等不适症状,立即停止操作,采取相应的措施,确保在活血化瘀的同时,不损伤患者的正气 。”
紫萱仔细记录着这些法则,心中充满了对中医奥秘的敬畏。她深知,这些知识不仅是理论,更是日后行医救人的宝贵财富。
随着学习的深入,紫萱在静虚谷中开始跟随医者们参与临床实践。她曾遇到一位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患者,患者自述经常感到胸闷、肢体麻木。紫萱想起岐伯的教导,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,判断其病在经脉。在征得患者同意后,她小心翼翼地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,选取了相应的穴位。在施针过程中,她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,调整针刺的力度和深度。同时,她还与患者耐心交流,引导患者倾诉内心的烦恼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心理疏导,患者的症状逐渐得到缓解,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。
又有一次,一位形体劳苦且精神苦恼的小商贩因咽喉疼痛前来就诊。紫萱认真诊断后,根据所学知识为患者调配了药物,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,注意饮食和休息。同时,她还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,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在后续的观察中,患者的咽喉疼痛逐渐减轻,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。
通过这些实践,紫萱对形体精神病症与针刺经络法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体会。她越发明白,中医之道博大精深,每一个理论和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。
在静虚谷的日子里,紫萱不仅在医术上不断进步,还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医道传承氛围。医者们之间相互交流、探讨,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。他们对医道的热爱和执着,深深地感染着紫萱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紫萱在静虚谷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。然而,她知道,这只是她医道生涯的一个起点。她将带着在静虚谷所学的知识和感悟,踏上新的征程。她希望能够像岐伯以及灵岫医庐的医者们一样,用自己的医术去帮助更多的人,将中医的智慧传承和发扬下去,让古老的医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在离开静虚谷的那一天,紫萱站在谷口,回望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,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。她深知,这里的一切将永远铭刻在她的心中,成为她医道之路上的宝贵财富,激励着她不断前行,探索中医那无尽的奥秘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