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静谧的静虚谷,暮色如同轻柔的纱幔,缓缓笼罩着这片宁静的天地。远处山峦在余晖中若隐若现,与谷中潺潺溪流、葱郁草木相互映衬,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。紫萱身着一袭淡蓝色布衫,衣袂随风轻拂,静静地伫立在溪边,手中紧紧捧着那本《黄帝内经》,眉眼间满是对知识的渴望与期待,等待着岐伯的到来。
不多时,岐伯那熟悉的身影沿着蜿蜒小径稳步走来。他一袭素色长袍,周身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质,仿佛与这自然融为一体。“紫萱,”岐伯的声音温和而醇厚,在山谷中悠悠回荡,“今日,我们一同探究这‘五病所发’的奥秘,其中蕴藏着疾病与阴阳、季节的紧密联系,对医道研习至关重要。”
紫萱连忙恭敬行礼,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:“先生,弟子已迫不及待。之前所学让我对医道有了更深的感悟,如今更渴望聆听先生对这一章节的讲解,探寻其中的精妙之处。”
岐伯微微点头,抬起右手,掌心向上,口中念念有词。刹那间,只见一道柔和的光芒从他掌心绽放,迅速扩散,在空中幻化成一个巨大的全息人体影像,影像中人体的五脏六腑、经络气血以及四季更迭的场景清晰可见,随着岐伯的讲述,疾病与阴阳、季节的关联被生动地展现出来。
阴病发生于骨:寒凝髓海,骨病之源
“阴病发生于骨。”岐伯的目光落在全息影像中人体的骨骼部位,随着他的话语,影像中呈现出一股阴冷的气息向骨骼汇聚,骨骼仿佛被一层寒霜笼罩,渐渐失去原有的活力,“人体之骨,内藏骨髓,为肾所主,肾又属阴,故而骨亦为阴之所属。阴病,多由阴气过盛、阳气不足所致,寒性凝滞,当寒邪内生或外侵,易伤阳气,阳气受损则温煦功能减弱,无法正常滋养骨骼。”
“比如,”岐伯微微皱眉,神色关切地说,“一些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,多因年老体衰,肾精亏虚,肾阳不足,无法充养骨髓,导致骨骼脆弱,易发生骨折等病变。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,患者常感关节疼痛、肿胀、变形,遇寒加重,这也是阴寒之邪凝滞于关节骨骼,阻碍气血运行,使关节失于濡养。从中医理论来讲,肾主骨生髓,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,骨骼得以滋养,若肾中阳气亏虚,阴寒内生,就会引发各类骨病。”
“在日常生活中,”岐伯继续说道,“我们要注意保暖,尤其是腰部、膝盖等部位,避免寒邪入侵。对于容易患骨病的人群,可适当食用一些补肾填精、温阳散寒的食物,如黑芝麻、核桃、羊肉等。黑芝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能补肝肾、益精血,对肾精亏虚有很好的调养作用;核桃性温,可补肾固精,强筋壮骨;羊肉则是温阳散寒的佳品,能增强人体阳气,抵御阴寒之邪。同时,适度的运动也很重要,像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既能促进气血运行,又能强筋健骨。”
阳病发生于血:阳热炽盛,血分受扰
“阳病发生于血。”岐伯话音刚落,影像中的血液流动区域开始出现变化,一股炽热的阳气在血液中涌动,血液仿佛被煮沸,流动变得急促而紊乱,“阳主动、主升、主热,阳病多为阳热亢盛之证。血在脉中运行,依赖阳气的推动,当阳热之邪侵袭人体,易入血分,扰乱血液的正常运行。”
“例如,”岐伯解释道,“外感温热之邪,如流感病毒引发的高热、神昏、斑疹等症状,就是温热之邪入血,灼伤血络,迫血妄行。还有一些血热妄行导致的鼻出血、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等,也是阳热过盛,损伤血分,使血液不循常道。从五行相生相克角度来看,心主血脉,心属火,阳热之邪与心相应,易扰动心神,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。”
“面对这类阳病,”岐伯接着说,“治疗时多采用清热凉血、解毒散瘀之法。饮食上,可食用一些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食物,如莲藕、绿豆、苦瓜等。莲藕性寒,能清热凉血、散瘀止血;绿豆清热解毒,消暑利水,对阳热之邪有很好的清解作用;苦瓜味苦性寒,能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。同时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情绪过激,也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,防止阳热内生。”
阴病发生于肉:湿困脾土,肌肉失养
“阴病发生于肉。”随着岐伯的讲解,全息影像中人体的肌肉部位呈现出一种沉重、肿胀的状态,仿佛被一层湿浊之气包裹,肌肉的弹性和活力逐渐丧失,“肌肉为脾所主,脾属阴,主运化水湿。当脾失健运,水湿内生,或外界湿邪入侵,易导致阴病发生于肌肉。湿性重浊、黏滞,易阻滞气机,使肌肉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。”
“像一些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的人,”岐伯语重心长地说,“容易出现肢体困重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症状,这就是湿邪困脾,影响肌肉功能。还有脾虚导致的肌肉萎缩、消瘦,也是因为脾的运化功能失常,无法将水谷精微输送到肌肉,使肌肉失养。从经络学说来看,足太阴脾经循行于腹部、下肢等肌肉丰富之处,当脾经气血不畅,就会引发肌肉病变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