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《黄帝内经》第六十三章 补法辩证及治疗法则:传统针灸智慧的深度探索
紫萱身着淡蓝布衫,衣袂随风轻摆,手中捧着古朴的《黄帝内经》,那书页因为长久翻阅,边角已经微微卷起,纸张也略显泛黄。她的眼神中满是对医理的执着与探寻,静静地等候着岐伯的到来。
………
(补法)
补法之基:理论探源与人体认知
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,中医文化源远流长,针灸之术更是其中璀璨的明珠。补法作为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手段,蕴含着古人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深刻认知。
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由经络系统连接各个脏腑组织。经络,内联脏腑,外络肢节,是气血运行的通道。当人体正气不足时,疾病便会乘虚而入。正气,是人体抵御外邪、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,包括元气、宗气、营气、卫气等。正如《素问·刺法论》所言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补法的目的,便是通过针刺穴位,调节经络气血,以达到补充正气、扶正祛邪的效果。
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,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,人体的气也分为多种类型,且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。例如,肾为先天之本,藏先天之元气,元气充足则人体生命力旺盛;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之气强健,则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。补法的运用,就是基于对人体气血、脏腑功能的深刻理解,通过特定的针刺手法,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,增强脏腑功能。
补法之术:操作流程与精妙手法
术前准备:穴位感知与经络激发
补法的第一步,是用手抚摸穴位。这一动作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深意。医者通过手指的触感,感受穴位处的肌肤温度、弹性以及是否有结节等异常情况,从而初步判断穴位的气血状态。正如《灵枢·官能》所说:“用针之理,必知形气之所在,左右上下,阴阳表里,血气多少,行之逆顺,出入之合,谋伐有过。”抚摸穴位,就是为了感知穴位的“形气”,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。
接着以手按压穴位,按压的力度要适中,既要让患者感受到一定的刺激,又不能过于疼痛。按压的目的,是进一步激发穴位的气血活动,使经络气血通畅。随后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,这一手法可以放松局部肌肉,促进气血的运行,为针刺做好准备。最后用手指弹其穴位,令脉络怒张。弹法可以增强穴位的敏感度,使经络气血更加充盈,就像在引渠之前先疏通河道,为针刺时气血的流通创造良好的条件。
在进行这些操作时,医者左手按闭孔穴,不让正气外泄。这是因为在准备过程中,人体的气血会有所调动,如果不注意保护,正气就可能会随之外泄,影响治疗效果。
进针与候气:耐心等待与精准把握
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。中医认为,呼气时人体的气机向下向内,此时进针可以顺势将针刺入穴位,减少患者的疼痛,同时也有利于针感的传导。进针后,医者要静候其气,稍久留针,以得气为目的。
得气,是针灸治疗中的关键环节,也是补法成功的重要标志。当针刺入穴位后,通过提插、捻转等手法,使患者产生酸、麻、胀、重等感觉,这就是得气的表现。医者在候气时,要像等待贵客一样,忘掉时间的早晚。这是因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,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也各不相同,得气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。医者不能急于求成,而要耐心等待,仔细体会针下的感觉,把握得气的时机。
出针与善后:真气守护与气血固护
当得气时,要好好保护。等病人吸气时候,拔出其针。吸气时人体的气机向上向外,此时出针可以避免正气随针外泄。出针以后,应在其孔穴上揉按,使针孔关闭,真气存内,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,这便叫做补。
揉按针孔的动作要轻柔而有力,持续一段时间,以确保针孔完全闭合。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外界邪气侵入人体,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局部气血的运行,使针刺的效果得以巩固。
补法之变:辩证运用与灵活调整
补法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论治。在临床实践中,医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病情等因素,灵活调整补法的操作手法和穴位选择。
因人而异:体质与年龄的考量
不同体质的人对补法的反应不同。例如,体质强壮的人,正气相对充足,在运用补法时,手法可以稍重一些,刺激量可以适当加大;而体质虚弱的人,正气不足,手法要轻柔,刺激量要适中,以免损伤正气。
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。儿童的脏腑娇嫩,气血未充,在运用补法时要特别注意手法的轻柔,避免过度刺激。老年人则由于脏腑功能衰退,气血运行不畅,补法的运用可以适当配合一些温通经络的手法,如艾灸等,以增强治疗效果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