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外,在生活起居方面,患者应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以养气血。同时,可适当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,这些运动能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,增强体质,促进经虚络满之症的康复。”
刺法
“最后,便是刺法的关键原则:络满经虚,至阴刺阳;经满络虚,刺阴灸阳。”岐伯郑重说道,“络满经虚时,络脉气血壅盛,经脉气血虚弱。至阴刺阳,这里的‘至阴’,可理解为在阴气最盛之处,通过针刺阳经的穴位,以泻络脉之实,补经脉之虚。比如,当出现络满经虚之症时,可在足太阳膀胱经等阳经上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,调节阴阳气血的平衡。”
“而经满络虚时,经脉气血充盛,络脉气血虚弱。刺阴灸阳,即针刺阴经的穴位以泻经脉之实,艾灸阳经的穴位以补络脉之虚。例如,可针刺足太阴脾经等阴经穴位,同时艾灸足阳明胃经等阳经穴位,使经络气血重新归于平衡。”岐伯详细讲解着,眼神中满是对中医传统技艺的敬畏与传承的决心。
“当出现络满经虚之症时,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例,可选取委中穴进行针刺。委中穴为膀胱经合穴,位于腘横纹中点,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。此穴为气血汇聚之处,针刺委中穴,采用泻法,可有效泻除络脉中的实邪。进针时,要注意避开血管,直刺0.5 - 1寸,行针时可采用提插泻法,使针感向四周扩散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,从而调节经络气血的平衡。”
“对于经满络虚之症,若针刺足太阴脾经穴位,可选取阴陵泉。阴陵泉为脾经合穴,在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。针刺时,采用泻法,以清泻脾经的实热。同时,艾灸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,采用温和灸的方法,每次艾灸20 - 30分钟,使局部产生温热感,以培补胃经气血,进而补充络脉的气血不足。这样,通过针刺阴经穴位和艾灸阳经穴位的协同作用,使经络气血重新恢复平衡。”
“刺法的运用,不仅仅是穴位的选取与针刺手法的操作,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、体质以及经络气血的虚实情况进行综合判断。同时,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、性别、情志等因素,做到因人而异,因病施治。这就如同一场精准的战役,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,只有精心策划,才能取得胜利。”
紫萱默默思索着,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,她深知这些内容蕴含着无尽的智慧,是中医先辈们历经无数实践与探索总结而来。
此时,阳光透过竹叶,洒在两人身上,光影斑驳。静虚谷中,这一场关于经络虚实与刺法的论道,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,将古老的中医智慧,缓缓注入紫萱的心田,也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,继续传承与发扬,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