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透过枝叶,洒在二人身上,光影交错间,仿佛时光也在此刻驻足。静虚谷中,关于中医智慧的探讨仍在继续,那古老的医学传承,也在这宁静的山谷间,缓缓流淌,生生不息……
随着探讨的深入,岐伯又缓缓说道:“且看那阳经受风邪侵袭。风者,善行而数变,其性轻扬。当风邪犯体,常自上部而入。比如春日之时,阳气渐盛,风邪亦盛。人们若不慎起居,风邪便易从皮毛而入,侵袭阳经。初起可见头痛、恶风、汗出等症,此乃风邪犯表,卫阳被遏之象。若风邪不解,进一步深入,则可内传六腑。六腑以通为用,风邪入内,扰乱气机,可致发热、不得安卧。此时,风邪与腑气交争,人体便觉烦躁不安,难以入眠。气逆而上,则发为喘促。这就如同风箱被不当鼓动,气息紊乱,难以顺畅。”
“再看阴经感湿邪之症。湿邪重浊而黏滞,其性趋下。若久居潮湿之地,或涉水淋雨,湿邪便易从下部侵犯阴经。初感湿邪,可见下肢沉重、酸痛,肌肤肿胀等症。此乃湿邪困阻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所致。若湿邪不除,内传五脏。五脏主藏精气,湿邪内蕴,易致气机阻滞。脘腹胀满之症,便是湿邪困脾,脾胃运化失常之故。闭塞不通,大便泄泻,乃至痢疾,皆因湿邪伤及肠胃,影响其传导与吸收功能。”
紫萱认真记录着岐伯的讲解,不时提出疑问:“先生,那对于阳经风邪、阴经湿邪之病,可有特定的治疗之法?”
岐伯思索片刻,缓缓道:“阳经风邪之病,初期当以解表祛风为主。如用桂枝汤之类,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,使风邪从表而解。若风邪入腑,出现发热、喘促等症,则需根据腑气不通之程度,或用清下之法,或用和解之剂,以通腑气,平喘息。”
“阴经湿邪之病,初期可采用祛湿通络之法。如用薏苡仁、苍术等药物,健脾祛湿,通利经络。若湿邪入脏,伤及脾胃,则需以健脾和胃、祛湿止泻之法调理。如参苓白术散之类,恢复脾胃运化之功,去除体内湿邪。”
“但需谨记,中医治病,讲究辨证论治。同是风邪、湿邪之病,因人体质不同,病情发展阶段不同,治疗之法亦需灵活变通。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,需全面考量,方能取效。”
紫萱默默点头,心中对中医的辨证论治之法又多了几分领悟。她望着亭外潺潺的溪流,思绪随着水流飘荡:“先生,这阴阳经之病,与人体的气血津液又有何关联呢?”
岐伯目光深邃,望向远方:“气血津液,乃人体生命活动之物质基础。阳经受风邪,卫阳被遏,营卫失和,气血运行亦受影响。风邪侵袭,可使腠理疏松,汗液外泄,津液随之耗散。若风邪入腑,腑气不通,气血瘀滞,更可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。”
“阴经感湿邪,湿邪困阻,气血运行不畅。湿邪黏滞,易阻碍气机,使气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均受影响。如湿邪困脾,脾胃运化失常,气血生化乏源,津液亦不能正常生成与输布。同时,湿邪内蕴,可与水液互结,加重体内水湿停滞。”
“所以在治疗阴阳经之病时,不仅要祛除外邪,更要兼顾调理气血津液。使气血通畅,津液输布正常,人体方能恢复阴阳平衡,重归健康。”
紫萱听得入神,心中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愈发深刻。她感叹道:“中医之理,环环相扣,博大精深。这阴阳经之病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学问。”
岐伯微笑道:“中医之道,犹如浩瀚星辰大海,吾等不过是在其中探索的行者。不断研习,不断实践,方能领悟其中真意,更好地为世人疗疾。”
此时,谷中微风轻拂,送来阵阵花香。紫萱与岐伯在这宁静的氛围中,继续着对中医经典的深入探讨,让古老的医学智慧在这悠悠岁月中,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……
不知不觉间,日已西斜。余晖洒在静虚谷中,给整个山谷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。紫萱与岐伯仍沉浸在对《太阴阳明论》的探讨之中,丝毫未觉时光的流逝。
岐伯接着说道:“从经络循行来看,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,各有其独特的气血运行规律。阳经之气,从手上行至头,再下行到足,如同太阳的光芒,自上而下普照大地。当阳经受病邪侵袭,其气血运行的路径便会受阻。比如风邪犯阳经,在上部可导致头痛、目眩,这是因为风邪扰乱了阳经气血向上的运行,气血不能正常濡养头部清窍。而在下部,可能出现下肢痿软无力等症,这是由于阳经气血下行不畅,不能充分滋养下肢。”
“手足三阴经之气,从足上行至头,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。阴经受病,其气血运行也会紊乱。以湿邪犯阴经为例,在下部,可出现下肢水肿、沉重疼痛,这是湿邪阻碍了阴经气血从足部向上的运行,气血瘀滞,水湿不化。而当湿邪循经上行,影响到脏腑时,便会出现如之前所说的脘腹胀满、泄泻等症状,这是因为阴经气血不能正常滋养脏腑,脏腑功能失调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