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幽的灵溪谷中,晨雾尚未完全散去,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,洒下点点金光。谷中的小溪欢快地流淌着,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,溪边的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。紫萱与岐伯在溪边的亭中相对而坐,桌上摊开着那本古老而厚重的《黄帝内经》“太阴阳明论”,书页在微风中轻轻翻动。
紫萱身着一袭淡紫色的衣衫,衣袂飘飘,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。她轻轻抚过书页,说道:“先生,今日我们来探究为何脾不主时这一问题吧。”岐伯微微颔首,他身着一袭素净的长袍,神态悠然,目光中透着深邃的智慧。
岐伯缓缓开口:“天地万物,皆有其运行之规律,人体五脏亦不例外。脾在五行之中属土,居中央之位,承载着至关重要的职责。所谓五行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各有其性,各主其时。然而脾土,却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。”
“在古人的认知中,春属木,夏属火,秋属金,冬属水,而脾属土,主管中央。但脾并不像其他四行那样,单独主旺于一个特定的时季。它分旺于四时,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。这就好比一位默默奉献的守护者,在每个季节的末尾,都悄然发挥着作用,长养四脏。”
紫萱微微蹙眉,疑惑地问道:“先生,为何脾不像其他四行那样,单独主旺于一时季呢?”
岐伯微笑着解释道:“这是因为脾有着特殊的功能。脾脏,乃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它的主要职责,是为胃传输水谷精气。胃,如同人体的粮仓,负责受纳和腐熟水谷,但真正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的,是脾的运化之功。”
“脾的这种运化功能,就如同天地养育万物,无时无刻不在进行。它能从上到下,从头到足,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。无论是四肢百骸,还是五脏六腑,都依赖脾所运化的精气得以滋养。正因如此,脾不专主旺于一时季,而是在四季之中,持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,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。”
紫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岐伯继续说道:“从经络的角度来看,足太阴脾经,属三阴经。它的经脉贯通到胃,连属于脾,环绕咽喉。这条经络,就像是一条无形的通道,将脾与胃紧密相连,同时也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。”
“而足阳明胃经,为脾经之表。胃经如同一条宽阔的大道,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。胃经不仅能接受脾所传输的精气,还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。如此一来,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,接受胃中的精气滋养,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营养传输网络。”
“所以说,脾能为胃运行津液。津液,乃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,它能滋养脏腑,润泽肌肤,充养经络。若脾的功能出现问题,不能正常为胃运行津液,就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营养供应。比如四肢,若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,经气便会日趋衰减,脉道不通。筋骨肌肉失去了营养的支持,就如同失去了生机的草木,渐渐枯萎,从而丧失正常的功用。”
紫萱神情专注,连忙问道:“先生,那脾在四季之末寄旺十八日,这其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?”
岐伯轻轻捋须,说道:“四季之末,乃是季节交替之时。此时,气候、物候都在发生变化。脾在这个时候寄旺,是为了调节人体与自然的平衡。在季节交替时,人体的脏腑功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。脾通过在此时发挥作用,帮助人体适应季节的变化,长养四脏,使其能更好地应对下一个季节的到来。”
“比如在春末夏初,阳气渐盛,脾能运化水谷精气,滋养心脏,使心脏能更好地适应夏季的炎热。在夏末秋初,暑气渐退,脾能帮助肺脏,使其能更好地迎接秋季的肃杀之气。在秋末冬初,阴气渐盛,脾能滋养肾脏,增强肾脏的功能,以抵御冬季的寒冷。在冬末春初,阳气渐萌,脾能滋养肝脏,助其生发之气。”
紫萱认真倾听,眼中满是恍然大悟之色:“先生,我明白了。脾在人体中就像一个枢纽,协调着各个脏腑与季节的关系,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。”
岐伯微笑着点头:“正是如此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,人体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脾的这种不主时却分旺于四时的特性,正是体现了人体对自然规律的顺应。我们只有了解这些道理,才能更好地调养身体,保持健康。”
此时,谷中的阳光愈发明亮,洒在两人身上,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影。紫萱与岐伯继续深入探讨着脾的相关知识,在这宁静的山谷中,古老的中医智慧如同一股清泉,缓缓流淌,润泽着每一个求知的心灵。
岐伯接着说道:“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,脾土与其他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木克土,土克水,土生金,火生土。脾土在四季之中,不断与其他四行相互作用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