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日:少阴经受病
足少阴肾经,起于小趾之下,邪走足心(涌泉穴),出于然谷之下(然谷穴),循内踝之后(太溪穴),别入跟中,以上踹内,出腘内廉,上股内后廉,贯脊,属肾,络膀胱。其直者,从肾上贯肝膈,入肺中,循喉咙,挟舌本。其支者,从肺出,络心,注胸中。肾为先天之本,藏精主水,如同人体的水源。寒邪入里伤耗肾中精气,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肺,肺失滋润则口燥,仿佛口腔里有一团火在燃烧;心失所养、虚火上炎则舌干而渴,舌头如同干裂的土地,干渴难耐,不断饮水却难以解渴。人体的津液如同即将干涸的河流,无法滋养各脏腑组织。
第六日:厥阴经受病
足厥阴肝经,起于大趾丛毛之际(大敦穴),上循足跗上廉,去内踝一寸(中封穴),上踝八寸,交出太阴之后,上腘内廉,循股阴,入毛中,环阴器,抵小腹,挟胃,属肝,络胆,上贯膈,布胁肋,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,连目系,上出额,与督脉会于巅(百会穴)。其支者,从目系下颊里,环唇内。其支者,复从肝别贯膈,上注肺。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如同人体的调琴师,让气血和谐运行。寒邪入厥阴,肝气被郁,疏泄失常则烦闷,心中如同被无数乱麻缠绕,烦躁不安;寒主收引,阴器为厥阴经所主,故阴囊收缩,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紧紧拉扯,带来阵阵不适。若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,营卫之气不能运行,五脏之气不通,人体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,失去了生机的维系,危在旦夕。
三、病衰之象:正气渐复
第七日:太阳病衰
经过数日的正邪激烈交锋,太阳经气终于开始逐渐恢复,就像春天里那温暖而有力的阳光,能够融化冰雪一般。寒邪在这股强大的阳气面前,也不得不步步退缩。原本令人痛苦不堪的头痛,此时也稍稍缓解了一些,头项部那种紧紧的、拘挛的疼痛感,就好像被春风轻轻吹散的云朵一样,慢慢地减轻了。随着气血的重新顺畅运行,头部就好像卸下了一副沉重的枷锁,那种轻松的感觉也逐渐在身体里蔓延开来。
第八日:阳明病衰
阳明经的热邪,在这一天终于得到了解决。这热邪就如同退潮的海水一般,缓缓地、渐渐地消退。原本高热不退,仿佛身体被火烤着一样,现在热势也开始减轻了,就像那燃烧过后逐渐减弱的火焰。机体的温度不再像之前那样滚烫,皮肤也不再像被火燎过一样灼热,呼吸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灼热难耐。
第九日:少阳病衰
在第九日,少阳经气开始通畅,就好像是原本被堵塞的河道突然被疏通了一样。经气上通于耳,这意味着原本受到影响而导致耳聋的情况将会逐渐改善,患者能够逐渐听到声音。就像是原本被关闭的窗户突然被打开了,外界的声音会逐渐变得清晰,不再是一片模糊不清的状态。
第十日:太阴病衰
到了第十日,太阴脾运开始恢复,这就如同春天降临大地,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一般。原本腹部胀满的症状会逐渐消失,恢复到正常状态。而随着脾运的恢复,患者的食欲也会逐渐恢复,就好像是腹中的胀满被阳光蒸发的雾气一样,消散得无影无踪。此时,胃气渐和,患者开始有了进食的欲望,仿佛干涸的土地迎来了甘霖,重新具备了滋养万物的能力。
第十一日:少阴病衰
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,少阴肾水得到了滋养和补充,原本虚浮的火气也逐渐平息下来,就像给熊熊燃烧的炉灶浇上了清凉的水一样。此时,患者不再感到口渴,腹部也不再胀满,舌头也不再干燥,甚至能够打出响亮的喷嚏。这个喷嚏仿佛是身体在排出最后一丝病气,标志着肾中精气正在逐渐恢复,津液也开始向上滋润。随着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逐渐恢复正常,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
第十二日:厥阴病衰
随着时间的推移,阴囊开始变得松弛,逐渐从少腹处下垂。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,表明大邪之气已经被祛除,疾病正在逐渐痊愈。厥阴经气的恢复就像解开了紧绷的弓弦一样,阴囊不再收缩,身体的各种不适也彻底消失。这是正气逐渐恢复、邪气逐渐消退的表现,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太阳,光明重新照耀大地。人体的生机也再度焕发,就像经历了漫长寒冬后的大地,重新迎来了温暖与活力。
紫萱听罢,微微闭目梳理:“先生,如此说来,伤寒之症状逐日传变,与经络脏腑息息相关。”岐伯长叹:“此乃古人历经无数实践观察总结。人体如小宇宙,与天地相应,伤寒之邪循经而入,每至一经必有相应之症,此乃天地规律之体现。”
此时,微风拂过,古亭中书页轻翻。紫萱与岐伯相视而笑,似在这灵溪谷中寻得千年智慧的传承。伤寒之症状不再是枯燥文字,而是古人对生命、对疾病的深刻洞察,如灵溪之水潺潺流淌,滋养着后世对医学、对生命的探索之路,在《黄帝内经》的泛黄书页间,绽放着永恒的智慧之光,照亮后人对生命科学孜孜以求的漫漫长路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