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萱一怔:“是寒邪渐退,津液未复?可予麦冬汤润燥?”
岐伯摇头:“此乃脾阳渐复,运化水湿时稍耗津液,如釜中烧水,水汽蒸腾则液面略降,不必过补。若骤用滋腻,反碍脾运,寒邪恐有复燃之机。”他让紫萱改为少量生姜大枣汤,“温而不燥,补而不滞,方合‘中焦如沤’之理。”
又过五日,王氏已能自行行走。紫萱整理病案时,岐伯问:“此案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?”
“弟子以为,治病要追根溯源,不能见肝治肝。”紫萱答罢,又补充,“还要知脏腑相移之理,方能既病防变。”
六、案例启示与理论升华
月光透过竹窗洒在竹简上,紫萱正抄写岐伯批注的病案,忽见末尾一行字:“医者如弈棋,需见五步之外。”她不解,便去请教。
岐伯指着窗外:“你看那谷中溪水,今日在左,明日在右,是因山势引导。脏腑传变亦有路径,脾寒可移肝,肝寒可移心,心移寒于肺……环环相扣。若只堵眼前之水,不疏上游之源,终难根治。”他取过紫萱的笔记,“你记此案时,要在‘脾寒’旁标注‘四季预防’:春日防肝郁乘脾,夏日防湿困脾阳,秋日防肺燥耗脾津,冬日防寒邪直中——这才是‘治未病’的真意。”
紫萱豁然开朗,在案头添了幅《脏腑传变图》,将今日所学一一标注。
七、拓展思考:中医整体观的实践
岐伯带紫萱到药田,指着那些依季节种植的药材:“白术耐湿,种于溪边以健脾;吴茱萸喜阳,栽于南坡以温肝。药材尚知顺应环境,何况人乎?”他看向紫萱,“你前日为张翁治咳喘,只知清肺,却忘了他常年食冷伤脾,脾不化湿则痰难消——这便是忽略了整体。”
紫萱愧然:“弟子谨记,人身如谷,脏腑如草木,需整体调护。”
“正是。”岐伯摘下一颗熟透的梅子,“酸甜入肝脾,既能疏肝,又能醒脾,一物两用,恰如治肝需顾脾,治脾需养肝,此乃‘五行制化’的妙用。”
八、结语
晚风拂过竹帘,紫萱将今日笔记整理成册,封面上写着“脾移寒于肝案——师徒析病机”。岐伯看着她认真的模样,取过一支狼毫,在扉页题字:“医道如静虚谷水,看似无形,实则有脉,循脉溯源,方得真机。”
蝉鸣渐歇时,紫萱望着案头那株被她救活的枯兰——正是用今日所学的温脾疏肝之法,浇灌月余便重发新叶。她忽然懂得,师父传授的不仅是医术,更是观物悟理的慧心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