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关元穴:脐下3寸,小肠募穴。“此穴是人身元气之关,艾灸能温肾补阳,像给冻住的溪涧生堆火,让阳气来化水。”每次灸15分钟,至局部皮肤发红发烫。
2. 中极穴:脐下4寸,膀胱募穴。“这是膀胱的‘开关’,艾灸能助膀胱气化,像疏通被冰堵住的出水口。”与关元交替施灸,共30分钟。
艾灸时,钱某渐渐觉得小腹发暖,像揣了个小暖炉,随后便有了尿意——这正是“阳气得复,寒水渐化”的表现。
(三)方药:真武汤合五苓散,温化利水
岐伯提笔开方,字迹在纸上舒展:“针刺艾灸是‘急则治标’,要除根,还得靠汤药温肺肾、利水湿。”
1. 真武汤(温肾化气):
- 附子10g(先煎1小时,君药,温肾散寒,像火种,能点燃肾中阳气)
- 白术15g(臣药,健脾燥湿,防止水湿再生)
- 茯苓15g(臣药,利水渗湿,直接排水)
- 生姜10g(佐药,温散肺寒,助附子散寒)
- 白芍10g(使药,柔肝缓急,防附子温燥太过)
2. 五苓散(通利水道):
- 猪苓10g、泽泻15g(增强利水之力,像加宽河道)
- 桂枝6g(温阳化气,助膀胱排尿,像给水流加动力)
3. 合方要义:“真武汤温肾,五苓散利水,”岐伯解释,“好比先生火融冰,再开渠排水,双管齐下,水才能去根。”
4. 煎服法:附子先煎1小时,再入其余药材,加水800ml,煎取300ml,分早晚两次温服。“服药后喝碗热粥,助药力运行,还能防附子伤胃。”
(四)食疗辅助:温阳利水,如添柴助燃
岐伯让药童给了钱某一包药材,嘱其回家配合食疗:“药治七分,食养三分,尤其这寒水证,得靠温热食物帮着散寒。”
1. 生姜羊肉汤:生姜30g、羊肉250g,慢炖2小时,“羊肉温肾,生姜散寒,像给身体加层暖衣,不让寒邪再进来。”
2. 茯苓山药粥:茯苓15g、山药20g、粳米50g,煮粥,“健脾利水,像加固河岸,不让水再漫出来。”
3. 忌生冷:“冰饮、生鱼片绝对碰不得,”岐伯再三叮嘱,“就像刚融的冰溪,再浇冷水,又会冻上。”
四、病程观察:从“水鸣”到“水消”的转机
钱某按法治疗三日,复诊时腹胀大减,腹中水声几乎消失,咳嗽也轻了。“现在能睡整觉了,”他笑着拍肚子,“昨天喝了羊肉汤,出了身汗,觉得浑身轻快。”
岐伯再按其腹部,波动感消失,脉象虽仍沉,却已不涩,像水流渐畅。“寒邪已散大半,但肾气化功能还弱,”他调整药方,减附子至6g,加黄芪15g(补气利水),“再服五日,巩固疗效。”
一周后,钱某的腹水完全消退,B超复查显示腹腔内液性暗区消失。他送来一尾鲜鱼,笑言:“现在再去捕鱼,不怕冷水了——先生的法子,比穿三层棉裤还管用。”
岐伯望着溪涧里欢腾的流水,道:“人身的水液,就像谷里的溪云,肺主宣降如行云布雨,肾主气化如溪流出海,脾主运化如土地蓄水。哪一环受了寒,水就会泛滥。治涌水,说到底是让‘云行雨施,水归其壑’,这便是《黄帝内经》‘肺移寒于肾’的深意。”
暮色中的静虚谷,溪水潺潺,雾气渐散。医庐的灯光映在竹简上,“涌水”二字仿佛也沾了水汽,提醒着医者:治病如治水,既要知其流,更要明其源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