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萱握着笔,指尖微颤,脑海里过着学过的药方:
(一)第一步:泻肝经实火,如抽薪
“肝热是‘火源’,”她念叨着,写下“龙胆草10g”,“师父说过,龙胆草是泻肝火的猛将。”
“再加柴胡6g。”岐伯提示,“他是怒气郁结化热,得用柴胡疏肝,让热有处可泄,不然光灭火不疏泄,火还会复燃。”
紫萱点头,又添了“黄芩10g”:“黄芩能清肝胆热,辅助龙胆草。”
(二)第二步:清心经邪热,如扑火
“心被烧得最凶,”紫萱想起舌尖红的症状,写下“黄连6g”,“黄连入心,能直接浇灭心火。”
“再加莲子心3g。”岐伯道,“这东西苦寒,像冰水,专清心火,还能安神。”他让紫萱取来莲子心,指着那青绿色的嫩芽:“你看它长在莲子中间,像藏在心里的火苗,所以能入心清热。”
(三)第三步:护心脉安神明,如固堤
紫萱犹豫了一下,写下“丹参15g”:“丹参活血凉血,能护住心脉,不让热邪把血烧得太沸……”
“很好。”岐伯补充,“再加生龙骨30g(先煎)、生牡蛎30g(先煎),这两味能重镇安神,像给狂乱的神明搭个凉棚,让它先稳住。”
药方定了:龙胆草10g、柴胡6g、黄芩10g、黄连6g、莲子心3g、丹参15g、生龙骨30g(先煎)、生牡蛎30g(先煎)。
“还有针刺。”岐伯让紫萱取针,“肝俞穴泻肝火,心俞穴清心热,再刺人中醒神。”
紫萱定了定神,按师父教的角度刺入肝俞穴,捻转时,汉子的挣扎竟轻了些。“真的有用!”她惊喜道。
岐伯笑着点头:“热邪像流水,顺着经络走,针刺就是在经络上开闸,把热引出去。”
四、紫萱复盘:记“肝心传变”的生死关
药煎好时,汉子已经喝了两口水,虽然还在嘟囔,但不再喊“杀”了。紫萱喂他喝药,苦涩的药液滑过喉咙,他竟没吐,只是皱紧了眉。
“师父,为什么‘肝移热于心’比‘脾移热于肝’凶险这么多?”紫萱一边收拾针具一边问。
岐伯望着窗外初鸣的蝉:“脾移热于肝,像柴火燎到树枝,还能扑;肝移热于心,像树枝烧到了屋顶,稍慢一步,房子就塌了。心是君主之官,最容不得热邪侵犯——你记着这三个生死关:”
1. 观眼神:肝热冲心,眼神必“赤而直”,像要喷出火;脾热犯肝,眼神多“浊而滞”,像蒙了雾。
2. 听言语:狂言骂詈,是心被烧乱了;喃喃自语,多是肝被扰了。
3. 摸脉象:肝移热于心,脉必“弦数劲急”,像拉满的弓;脾移热于肝,脉多“弦数而滑”,像滚着的球。
紫萱在医案末页记下这三句,忽然发现竹简上“肝移热于心则死”的“死”字旁边,师父用朱笔添了个“速治可生”——原来《内经》的深意,从来不是“注定”,而是“警示”。
蝉鸣渐密,药庐里的药香混着淡淡的苦涩,紫萱看着竹榻上渐渐安静的汉子,忽然懂了:学医不仅要认药材、记药方,更要懂这脏腑间的“火势”传递——就像守着一片林子,既得知道哪棵树先着,更得知道该往哪处泼水,才能救下整座山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