岐伯点点头,将留针取出,叮嘱道:“回去后好好歇息,若有不适,随时再来。”
周某连连应诺,谢过二人后,便扶着小腹缓缓离开了药庐。
药庐内,紫萱看着案几上的医案,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:“先生,今日通过周仆役的病例,弟子对‘胞移热致小便不利尿血’之证终于有了透彻的理解,也明白了针灸与汤药配伍的精妙。”
岐伯坐在案几旁,重新拿起毛笔,一边记录医案一边说道:“中医之道,贵在辨证论治,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。书本上的条文是死的,但临床病例是活的,唯有将理论融入实践,才能真正掌握病症的诊治精髓。秋燥时节,此类湿热壅滞、热伤血络的病症并不少见,你日后要多留心观察,多积累经验,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。”
紫萱恭敬地答道:“弟子明白,定不负先生的教诲。”
秋日的阳光透过药庐的窗棂,洒在案几上的医书与药材上,为整个药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。岐伯的声音温和而坚定,紫萱的眼神专注而执着,师徒二人的身影在药香中交叠,传承着千年中医的智慧与担当。
次日清晨,周某再次来到药庐,脸上的痛苦之色已消散大半,面色也恢复了正常。“先生,紫萱姑娘,昨日服药、针灸后,我小便顺畅多了,也不怎么疼了,今日晨起如厕,尿中也没有血丝了!”周某脸上带着欣喜,连忙向二人禀报。
岐伯让紫萱为周某诊脉,紫萱诊脉后说道:“先生,周仆役的脉象已趋于平缓,弦数之力减弱,说明热邪渐退,气机渐通,治疗有效。”
岐伯颔首道:“很好。今日针灸依旧选取中极、血海二穴,手法稍作调整,由泻法改为平补平泻,以巩固疗效。汤药则减去大黄,减少清热之力,加山药、茯苓健脾益气,防止湿热再次蕴结。”
紫萱依言准备针灸与汤药,动作已比昨日熟练了许多。在岐伯的指导下,她亲自为周某施针,行针的力度与深度都把握得恰到好处。
如此调理了五日,周某的小便已完全恢复正常,尿血之症也彻底痊愈,劳作时也精力充沛,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不适。他特意带着自家种的蔬菜与新酿的(无酒精)果酒来到药庐,向岐伯与紫萱道谢:“多谢先生与紫萱姑娘救命之恩!若不是你们,我还不知要受多少苦楚。”
岐伯笑着收下了礼物,说道:“无需多谢,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的本分。只是你日后一定要谨记,秋燥时节,当顺应天时,调养身心,饮食清淡,多喝水,少饮酒,避免久坐湿地,方能远离疾病之苦。”
紫萱也补充道:“周仆役,秋燥之气易伤津,即便病症痊愈,也应时常食用一些润燥之品,保持体内津液充足,同时适当运动,促进气机通畅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此类病症的发生。”
周某连连点头,将二人的教诲牢记于心。此后,每到秋燥时节,他都会主动调整饮食起居,不仅自己远离了燥热之证,还将岐伯与紫萱的养生之道分享给了谷中的其他仆役,让大家都能在秋燥时节安然无恙。
静虚谷的秋依旧每年如期而至,霜叶依旧染红山谷,清燥之气依旧弥漫天地间,但因着岐伯的智慧与紫萱的勤学善思,那些因秋燥与邪热引发的病症,总能被及时治愈。而《气厥》篇中“胞移热于膀胱,则癃,溺血”的古训,也在师徒二人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与传承,为后世医者治疗此类病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效的实践方案。
药庐之内,岐伯依旧在耐心教导,紫萱依旧在潜心学习,师徒二人的身影,在静虚谷的秋日里,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卷。他们用智慧与爱心,守护着谷中众人的健康,也守护着中医文化的薪火相传,让千年的中医智慧,在四季流转中,生生不息,温暖人心。
喜欢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静虚谷秘史:黄帝内经新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