阶段测试那勉强及格的分数,像是一针微弱的强心剂,让林辰在知识的泥沼中看到了一丝冒头的希望。但“静思阁”里的日子,依旧度日如年。严老师和王老师的“悉心栽培”无孔不入,仿佛要将千百年来修真界积累的标准化知识,强行灌注进他这颗习惯了野路子的脑袋里。
《灵力微积分》的课堂,成了林辰的噩梦。黑板上那些扭曲的积分符号和偏微分方程,在他眼里比最繁复的上古阵图还要令人费解。
“林辰!你来回答,这个小型聚灵阵在受到持续变量灵力扰动时,其内部灵力压强的瞬时变化率该如何用数学模型表达?”严老师目光如炬,点中了正在试图用神识“模拟”公式运行结果的他。
林辰站起身,看着黑板上那串天书般的符号,硬着头皮道:“老师,我觉得……可以不用算得这么精确。聚灵阵核心在于‘聚’,只要把握住灵气汇聚的大势,引导其自然流转,些许扰动,阵法自身便能调节……”
“胡闹!”严老师气得一拍桌子,“大势?调节?修真之道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!没有精确的数据模型支撑,你所谓的‘大势’就是空中楼阁!一旦扰动超出临界值,整个阵法就会崩溃!坐下!把课本第157页的‘范特霍夫-林斯特方程’抄写十遍!”
林辰悻悻坐下,看着那厚厚的课本,内心哀嚎。他宁愿再去闯一次死亡沼泽,也不想面对这该死的“范特霍夫-林斯特”!
然而,哀嚎归哀嚎,学分和“扣分”的威胁如同鞭子悬在身后。他开始尝试用一种极其“林辰”的方式去理解这些知识。
晚上,他溜到学校后山的小树林——这里灵气相对充沛,且僻静。他不再对着课本死记硬背,而是尝试着布置最简单的聚灵阵。
他先严格按照《标准基础阵法(入门篇)》上的图纸和参数,用标准灵石和刻灵笔,一丝不苟地布置了一个。阵法运转平稳,灵气汇聚速度……嗯,符合预期,但总感觉有点……呆板?
然后,他闭上眼睛,回想前世随手布置聚灵阵的感觉。心念一动,神识如同无形的手,引导着周围的灵气自然流淌,汇聚于一点。没有固定的阵图,没有精确的节点,全凭对天地灵气的本能感知和掌控。
两个阵法并排运转。标准的那个,稳定,但效率平平;他凭感觉弄的那个,灵气汇聚明显更快,范围也更广,但稳定性稍差,灵气波动有些剧烈。
林辰蹲在中间,左看看,右看看,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开始比较:“看,我这个‘野路子’效率高,但波动大,容易失控。标准那个稳如老狗,但太死板……嗯,如果能在标准阵法的基础上,稍微优化一下几个关键节点的灵力输出曲线,模仿我那种‘引导’而非‘强制’的意念,是不是既能提升效率,又能保证稳定?”
他掏出玉简,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。他没有用严老师教的那些复杂公式,而是用了一种近乎“看图说话”的方式,标注出他感知到的灵气流动“势”,以及他认为可以“微调”的节点。
“这里,灵力流转有点‘堵’,如果把标准回路从直角改成圆弧过渡,是不是更顺畅?”
“这里,节点灵力输出太‘硬’,如果能加入一个微小的震荡,模拟呼吸般的节奏,是不是更容易引动周围灵气共鸣?”
他完全沉浸在这种“理论联系实际”的瞎琢磨中,忘了时间,也忘了严老师的方程。
第二天,《炼器材料力学》课上,那位以严格着称的炼器老师拿着一个结构复杂的法器零件,讲解着其内部应力分布和最优加固方案。
林辰看着那零件,脑子里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石磊捶打傀儡躯壳时的画面,那千锻锤法落下时,力量的传递与渗透……
“林辰!发呆吗?说说看,这个‘承转轴’在受到周期性扭矩时,哪个部位应力最容易集中?”炼器老师点名。
林辰一个激灵,脱口而出:“学生觉得……不是计算出来的那个点。”
全班寂静。
炼器老师眉毛竖了起来:“哦?那你觉得是哪里?”
林辰走到讲台前,指着零件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凹陷处:“是这里。根据……呃,根据力量传递的‘感觉’,主要应力在流经这个凹陷时,会因为形态突变而产生涡流和二次冲击,长期下来,这里会最先出现疲劳裂纹。如果……如果锻造的时候,能用类似‘叠浪劲’的手法,让材料内部纤维在这里形成一个自然的缓冲结构,应该比单纯在外面加厚更有效。”
他说的“叠浪劲”,是前世体修的一种发力技巧,讲究力量如波浪般层层递进。
炼器老师愣住了,他拿起零件,仔细看着那个凹陷,又看了看林辰,眼神从愤怒转为惊疑,最后陷入沉思。他确实在不少损坏的同类零件上,发现过那个位置有细微的裂纹,之前一直以为是材料瑕疵……
“你……下去吧。”炼器老师挥了挥手,没再追究,反而拿出玉简开始记录什么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说好的科学修真呢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说好的科学修真呢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