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元英在普洱的小山村住了半年……
他学会了采茶、制茶,甚至能分辨出不同山头、不同树龄茶叶的细微差别。他的生活简单到极致,却又丰富到极致。每天与青山绿水为伴,与淳朴村民为邻,他的心越来越沉静,对“道”的领悟也越来越深。
他明白了,“道”不仅在宏大的宇宙规律中,也在这一芽一叶的采摘中,在这一锅一揉的制作里。所谓“道法自然”,便是顺应事物的本性,不刻意,不强求。就像普洱茶的发酵,需要时间的沉淀,急不得,也快不得……
这天清晨,丁元英像往常一样上山采茶。他沿着熟悉的山路,不知不觉走到了更深的山林里。这里人迹罕至,古木参天,雾气更浓,空气也更加清新。
在一片茂密的竹林旁,他看到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。屋前有一小块菜地,种着一些青菜和草药。一个穿着粗布僧衣的老和尚,正坐在屋前的石头上,专注地劈着柴。
老和尚听到脚步声,抬起头,看到丁元英,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:“施主,迷路了吗……?”
丁元英微微颔首:“是的……,老师傅。不知不觉走到了这里。打扰了……。”
“无妨……。”老和尚放下手中的斧头,指了指旁边的石凳,“施主请坐。”
丁元英道谢坐下。老和尚给丁元英倒了一杯山泉水,水很清甜,带着一丝凉意。
“老师傅在这里住了很久吗?”丁元英问道。
“有十几年了……。”老和尚笑了笑,“喜欢这里的清静……。”
“清静确实难得……。”丁元英赞同道,“但这深山之中,生活想必很艰苦。”
“苦吗……?”老和尚反问,“施主觉得劈柴苦吗?挑水苦吗……?”
丁元英愣了一下,随即明白了老和尚的意思:“不苦……。如果心是静的,做什么都不苦……。”
“施主悟性很高……。”老和尚点了点头,“苦乐,全在一心。心中有乐,苦也是乐;心中有苦,乐也是苦。就像这山泉水,你觉得它甜,它就甜;你觉得它淡,它就淡……。”
丁元英沉默了。老和尚的话很简单,却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他心中的另一扇门。他以前总觉得,修行需要远离尘嚣,需要刻意为之。但现在他明白,修行无处不在,无论是在繁华都市,还是在深山老林;无论是在运筹帷幄,还是在劈柴挑水。
“老师傅,您在这里,也是在修行吗?”丁元英问道。
“算是吧……。”老和尚笑了笑,“但我更觉得,我只是在生活。劈柴、挑水、种菜、念经,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把每一件小事做好,就是最好的修行……。”
他顿了顿,看着丁元英:“施主看起来不像普通人,想必也有自己的修行之路。”
“我只是一个过客,在寻找自己的‘道’……。”丁元英回答。
“‘道’,不在别处,就在施主的心中。”老和尚说,“施主不必刻意去寻找。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,用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,‘道’自然会显现……。”
两人又聊了一会儿,太阳渐渐升高,雾气也散了不少。丁元英起身告辞:“多谢老师傅指点,晚辈受益匪浅……。”
“施主客气了……。”老和尚送丁元英到门口,“山路难走,施主慢走……。”
丁元英沿着山路往回走,心中一片通透。他想起了智玄大师的话,想起了韩楚风,想起了欧阳雪和肖亚文。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修行,都在寻找自己的“道”。
他不再执着于一定要走到某个地方,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。他明白,他的“遥远的归途”,其实就是由这一个个当下的瞬间组成的。每一步,都是在归途上;每一刻,都是在修行中。
回到小山村,丁元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。他要离开这里了。不是因为这里不好,而是因为他觉得,他在这里的修行已经完成,该去寻找新的“道场”了。
他没有告诉村里的任何人,就像他来的时候一样,悄无声息地离开了。
他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哪里,也没有任何计划。他只是凭着感觉,朝着一个未知的方向走去。
或许,他会去海边,感受大海的辽阔;或许,他会去草原,体验草原的苍茫;或许,他会再次回到古城,看看那些熟悉的人和事。
但无论去哪里,他都知道,他的“道”会一直伴随着他。因为“道”就在他的心中,在他的每一次呼吸,每一次心跳,每一次前行的脚步里……
云深不知处,何处不修行。
丁元英的“遥远的归途”,还在继续。而这趟归途,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。
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红尘观棋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