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非遗大会落幕一个月后,麻栗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——来自美国、加拿大的几位华人华侨。他们通过大会报道得知了麻栗村的非遗故事,深受触动,不仅带来了捐赠的物资,还提出要出资扩建非遗学堂,甚至想在村里建一座“华侨非遗文化馆”。
消息传开,村里立刻分成了两派。老村长和几位年长的工匠坚决反对:“我们守着手艺,是为了传承,不是为了拿别人的钱。建什么文化馆,纯粹是瞎折腾,会坏了村里的清净……!”而年轻的工匠们却很心动:“有了捐赠,我们能买更好的工具,学堂也能招更多学生,这是好事啊……!”
两派村民吵得不可开交,老村长没办法,只好给欧阳雪打电话:“欧总~,您快回来看看吧,再这么闹下去,村里都要乱了……!”
欧阳雪正在北京和肖亚文对接欧洲市场的订单,接到电话后,立刻放下手头的事,连夜赶回麻栗村。车子刚到村口,就看到村民们围在学堂门口争论,气氛剑拔弩张。
“大家静一静……!”欧阳雪走上前,声音不大,却让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。“我知道大家都是为了村里好,为了非遗好。有话好好说,我们一起商量……。”
她把村民们请到学堂里,分两边坐下,自己则和丁元英坐在中间。“老村长~,您先说说您的顾虑……。”
老村长叹了口气:“欧总~,我们麻栗村之所以能把非遗做好,就是因为我们清净,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。这些华侨捐钱建馆,看似是好事,可我怕以后他们会干涉我们的手艺传承,让非遗变成他们炫耀的资本……。”
一位年轻工匠立刻反驳:“村长~,您太保守了!有了钱,我们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手艺,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,这有什么不好……?”
“好什么好……!”老村长激动地说,“手艺是靠心传的,不是靠钱堆的!当年丁先生帮我们,也不是靠钱,是靠教我们自强自救……!”
双方各执一词,争论再次升级。欧阳雪皱起眉头,她知道,老村长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,而年轻人的想法也无可厚非。问题的核心,是如何在接受帮助的同时,守住非遗的纯粹性,守住麻栗村的本心。
“大家先别吵了……。”丁元英开口了,语气平静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。“捐赠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。华侨的心意是好的,他们想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,我们不该拒绝。但我们也要明确,非遗的传承,核心是手艺,是人心,不是建筑,不是排场……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扩建学堂可以,但要按照我们的想法来,不能让别人指手画脚;建文化馆也可以,但里面要展示的,是我们工匠的作品,是我们传承的故事,而不是华侨的捐赠名单。我们可以接受帮助,但不能失去主动权,不能丢了初心。”
丁元英的话,像一剂定心丸,让争吵的村民们安静下来。老村长若有所思:“丁先生~,您的意思是,我们可以接受捐赠,但要守住底线……?”
“是……。”丁元英点了点头,“道在取舍,取我们所需,舍我们所忌。我们需要的是传承非遗的助力,忌讳的是被资本或外力裹挟。只要守住这份初心,捐赠就会成为好事,而不是麻烦……。”
欧阳雪立刻接过话:“丁先生说得对。我有个提议,华侨的捐赠,我们成立一个专项基金,由村里的老工匠和年轻人共同管理,每一笔钱的用途都公开透明,只能用于非遗学堂的建设和工具的购置。至于文化馆,暂时先不建,等我们的非遗传承真正走上正轨,有了足够的实力,再自己建一座属于麻栗村的非遗馆……。”
村民们纷纷点头,觉得这个提议既接受了华侨的心意,又守住了村里的底线。老村长也松了口气:“好……,就按欧总和丁先生说的办……!”
解决了村里的争议,欧阳雪又去见了那几位华人华侨,把村里的决定告诉了他们。华侨们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对欧阳雪和丁元英的远见卓识表示赞赏:“欧阳女士,丁先生,我们佩服你们的坚守。钱就按你们说的办,我们只希望能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……。”
送走华侨后,欧阳雪和丁元英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。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两人身上,温暖而宁静。“丁先生~,谢谢你……。”欧阳雪轻声说,“每次遇到困难,你总能给我指引方向……。”
“不用谢我,是你自己悟到了……。”丁元英说道,“你比我更懂村民,更懂非遗。我只是在你迷茫的时候,帮你点醒而已……。”
欧阳雪看着他,眼中满是深情:“可我知道,没有你,就没有今天的我,没有今天的麻栗村。你就像一盏灯,照亮了我前行的路……。”
丁元英沉默了片刻,停下脚步,转过身看着她:“欧阳~,这些年,你对我的心思,我都知道。以前,我总觉得情是修行的阻碍,可现在我明白,情也是道的一部分。就像了尘师父说的,看淡不是看破,是在红尘中守住本心,在情中悟道……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红尘观棋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