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寒还没褪尽,麻栗村的老槐树却已冒出点点新绿。村口的邮差送来一封越洋信件,信封上印着法国卢浮宫附属民俗博物馆的徽章,是艾拉寄来的。
艾拉是西方知名的非遗学者,也是上次“东方民俗文化展”的策展人之一。她在信中写道,麻栗村“魂不变,形微调”的融合模式,让她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可能。她希望联合麻栗村,举办一场“中西非遗对话”活动,邀请东西方匠人同台交流,让不同文化背景的非遗作品碰撞出火花。
“这是好事啊!”欧阳雪拿着信,眼中满是期待,“能和西方匠人直接对话,不仅能让我们的非遗被更多人了解,还能学到他们的先进经验。”
丁元英坐在火塘边,慢慢喝着茶,“是好事,但也藏着挑战。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,审美、理念、表达方式都不一样,很容易产生冲突。”
果然,没过多久,艾拉就带着团队来到了麻栗村。一见面,双方就因为活动策划产生了分歧。
“我认为,活动场地应该采用西式展台设计,用聚光灯突出作品的艺术细节,再搭配专业的解说,让观众能清晰感受到每一件作品的价值。”艾拉拿出设计草图,上面是典型的西方艺术展布局——简约的白色展台,错落有致的灯光,没有多余的装饰。
“不行不行!”李师傅第一个反对,“我们的非遗是接地气的,是从生活里来的。搞那么高大上的展台,反而显得生分了。我觉得,场地就设在村里的老槐树下,摆上石桌石凳,让观众围着看,匠人们现场创作,这样才有人情味,才符合我们非遗的本质。”
王师傅也附和道:“是啊,我们的非遗不是用来供奉的,是用来交流的。西式展台太严肃了,会让观众有距离感。而且,我们的作品讲究的是‘意境’,不是靠灯光和解说就能体现的,得让观众静下心来,慢慢品。”
艾拉皱了皱眉,“李师傅,王师傅,我理解你们的想法。但这次活动是面向全球观众的,西式展台能更好地突出作品的艺术价值,也更符合国际展会的惯例。如果场地太随意,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我们不够专业。”
“专业不专业,不是靠场地说了算的!”周明忍不住开口,“我们的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,是靠一双双手练出来的,这才是最专业的!”
双方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艾拉带来的团队成员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,西方学者强调“艺术价值的呈现”,老工匠们坚守“非遗的本真与接地气”,年轻工匠们则在中间摇摆,既想尊重传统,又想尝试新的表达方式。
欧阳雪看着眼前的僵局,有些着急。她知道,艾拉的想法有道理,国际化的展示方式能让非遗更好地走向世界;但老工匠们的坚守也不能忽视,那是非遗传承的根。
“大家先停一停。”丁元英缓缓开口,打破了僵局,“我们举办‘中西非遗对话’,核心是‘对话’,不是‘对抗’。东西方文化没有高低之分,只是差异之别。场地设计也好,展示方式也罢,关键是要能让双方的非遗作品更好地交流,让观众感受到匠心的共通之处。”
他看向艾拉,“艾拉女士,您强调西式展台,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的艺术价值,这一点我们认同。但您也应该看到,我们的非遗源于生活,‘接地气’是它的魅力所在。如果完全采用西式展台,可能会掩盖这份魅力。”
他又转头看向老工匠们,“李师傅,王师傅,我们坚守传统是对的,但也不能固步自封。国际化的展示方式,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非遗,这对传承来说是好事。我们可以尝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。”
丁元英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我有一个建议。场地可以采用‘东方意境+西方细节’的融合模式。整体布局按照东方的审美来设计,在老槐树下搭建简约的木质展台,周围布置一些竹编、绿植,营造出自然、古朴的氛围;同时,融入西方的灯光设计和解说系统,用柔和的灯光突出作品的细节,用专业的解说介绍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故事。这样一来,既保留了我们的本真,又兼顾了国际观众的需求。”
关于作品展示的排序,丁元英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:“艾拉女士主张按艺术价值排序,这是西方的审美逻辑;而我们的老工匠认为‘非遗无优劣,只是不同’,这是东方的文化理念。其实,这两者并不矛盾。我们可以不按价值排序,而是以‘创作故事’为线索,将东西方的作品串联起来。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和匠人故事,这些故事背后,都藏着对手艺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这才是非遗最核心的价值,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。”
丁元英的话,像一股清泉,浇灭了大家心中的火气。艾拉陷入了思考,她不得不承认,丁元英的建议既尊重了双方的文化差异,又找到了共通点,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红尘观棋者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红尘观棋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