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上万人的大型群体,核心是什么?
是秩序。
如何建立秩序?
第一步,就是不能让他们闲着。
人一闲下来,吃饱了没事干,就容易胡思乱想,就容易被煽动,就容易闹事。
更别说这么多人中,还混着袁绍的细作!
这帮人巴不得搞点事情出来!
所以,绝对不能再这么简单的靠施粥养着了。
“令君,”林阳放下茶杯,缓缓开了口,“此事,看似死结,实则不然。”
听到这句话,荀彧顿时来了精神,耳朵跟兔子似的都要竖起来了,生怕错过一个字。
“哦?澹之已有良策?”
“良策谈不上。”林阳摆手,“只是些不入流的思路,与令君闲聊。敢问令君,如今城外施粥,可有章程?”
“章程?”荀彧一愣,不明白他为何有此一问,但还是如实答。
“自然。我已命人搭设粥棚,流民依次序领粥,每人每日两碗,果腹而已。并派军士维持,以防混乱。”
“问题,就出在此处。”林阳摇了摇头。
“问题?”荀彧一怔。
稳定流民会有什么问题?
这些流民,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说的难听点,那叫活着累赘,死了浪费。
但你又不能真让他们去死!
得养着啊!
荀彧更加不解了。
想了想,荀彧实在想不出林阳为什么要这么说,只能接着问:“施粥赈灾,自古皆然。若不如此,任由他们饿死,岂非更易生乱?”
“令君,请想。”林阳伸出指头在桌上点了点,“如今之流民,与寻常灾民不同。他们非是遭了天灾,而是避人祸而来。他们为何来许都?是因为听闻此处乃是乐土,跟着司空有饭吃,有安稳日子过。”
“他们是怀着希望来的。可到了城外,却只能如乞丐般,等着官府施舍两碗清粥。希望,如何能不破灭?”
“日久,希望便成怨气。届时,只需一点火星,便可引燃上万人的干柴,酿成大祸。”
荀彧点头,林阳说的在理。
“再者,”林阳继续道,“上万流民,成分复杂。令君也说,其中有拖家带口的良善百姓,也有游手好闲的无赖。这般施粥,勤者和惰者,待遇并无二致。”
“如此一来,勤者何以自勉?惰者更是心安理得。长此以往,秩序何在?人心何存?”
荀彧思维顺着林阳走,只能继续点头。
“那依澹之之见,当如何处置?”
“简单。”林阳吐出两个字,差点让荀彧一口气没上来。
这么天大的难题,到你嘴里就成了“简单”?
“第一,停了这施粥。”林阳没管荀彧表情,语出惊人。
“停了施粥?”荀彧几乎吓了一跳,“澹之,万万不可!上万张嘴,一旦断了吃食,届时若是哗变,那便不得不派兵镇之,岂不血流成河,悔之晚矣!”
若真杀得血流成河,前面还搞什么安抚,还谈什么司空的声望?
那到头来,还不如现在就派人把他们赶走!
“令君莫急,且听我慢慢说。”林阳赶紧抬手,示意荀彧坐下,“我说的停,并非不给他们饭吃,而是换一种给法。在给之前,可将城外流民,先行甄别,大致分为三等!”
荀彧听了这话,果然老老实实重新坐下,再次竖起耳朵:“哪三等?”
林阳开始扳指头:
“其一,青壮。凡年满十六,未过五十,身无残疾之男子,皆为此列。此乃最重要的人力。”
“其二,妇孺。女子与半大孩童,皆在此列。他们力气虽弱,却也能做些缝补、浆洗、采摘之类的轻便活。”
“其三,老弱。年过五十,或身有残疾,以及尚在襁褓的婴孩,皆属此列。他们无法劳作,需真正供养。”
“分出这三等之后,便可对症下药。”林阳的思路越来越清晰,
“青壮之人,可安排他们修缮城墙,疏通沟渠,开垦荒地。妇孺之人,可让她们纺纱织布,为军士缝补冬衣。我等按其劳作多少,分发不同的吃食。我将此法称为‘以工代赈’。”
“比如,做满一个时辰的重活,可得一碗稠粥,两个时辰,便可得一个麦饼。若是肯下力气,干满一日,吃食更多!”
“而那些不能劳作的老弱,依旧按旧例,每日供给稀粥,保其不死便可。”
“如此一来,多劳多得,少劳少得,不劳不得。那些真正想凭力气吃饭的青壮,自然会拼命干活。而那些只想混吃等死之人,没了白食,要么干活,要么挨饿。”
林阳一口气说完,端起茶杯,悠然地吹了吹热气。
“以工代赈?”荀彧在口中咀嚼着这个词,“此举与屯田之法倒颇为相似。”
曹老板的屯田法,也是给流民安排各种工作,让他们筑堤、垦田等等,最后再分地务农,和林阳提出的方式十分契合。
所以林阳一讲,荀彧就懂了。
但懂,不代表可行。
“不过,”荀彧话锋一转,眉头又重新皱了起来,“想法虽好,可要真正施行起来,却有两大难题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三国:兄长别闹,你怎么会是曹操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三国:兄长别闹,你怎么会是曹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