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年代,计划经济思维依然根深蒂固。在很多人,尤其是像林建国这样的老工人看来,拥有一个“铁饭碗”才是正经出路,个体户、做生意,那是迫不得已的下下之选,是被人看不起的。
林凡理解父亲的观念,这是时代的局限。他没有直接反驳,而是换了一种方式:“爸,我知道您是为我好。但您看报纸上不是也说了吗,现在国家鼓励搞活经济,南方那边很多人都自己做生意,都发财了。咱们江州虽然比不上南方,但机会也不少。我想试试。”
“发财?那是那么容易的事?”林建国哼了一声,“你以为钱是大风刮来的?做生意不需要本钱?亏了怎么办?咱们家可经不起折腾!”
“本钱我可以自己想办法,不用家里的钱。”林凡语气依旧平静,“我就想先从小做起,试试看。如果不行,我再听您的安排,进厂干活,绝无怨言。”
王淑芬看着儿子异常坚定的眼神,心里有些动摇。她感觉儿子今天好像有点不一样,具体哪里不一样,又说不上来。好像...更沉稳了,更有主意了。
“老林,”她拉了拉丈夫的袖子,“孩子既然有想法,就让他试试呗?反正现在离厂里正式招工还有段时间。试不成,再去找工作也不迟。”
林建国看着妻子,又看看眼神执拗的儿子,重重地叹了口气。“随你便!我告诉你,家里可没闲钱给你折腾!你要试就试,碰了壁就知道锅是铁打的了!”说完,他拿起报纸,不再看林凡,但明显气不顺。
林凡知道,父亲这是默许了。他心中一定,连忙道:“谢谢爸!您放心,我不会乱来的。”
吃完早饭,林建国板着脸出门上班了。王淑芬一边收拾碗筷,一边悄悄塞给林凡五块钱,“小凡,妈就这点私房钱,你拿着,想干啥先琢磨琢磨,别跟你爸顶嘴。”
看着母亲塞过来的皱巴巴的纸币,林凡鼻子一酸。五块钱,在1985年,可能是母亲省吃俭用很久才攒下的。他接过钱,郑重地说:“妈,这钱算我借您的。我一定加倍还您。”
“傻孩子,跟妈还说这个。”王淑芬慈爱地笑了笑,“快去忙你的吧,注意安全。”
妹妹林晓玲眨着大眼睛,好奇地问:“哥,你要去做生意啊?卖什么呀?能给我买根奶油冰棍吗?”
林凡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,“卖什么哥还没想好,不过冰棍肯定给你买!”
走出家门,林凡深吸了一口八十年代清晨的空气。没有汽车尾气,带着淡淡的煤烟和市井生活的气息。机械厂家属院里,大多是三四层高的红砖楼房,楼间距很窄,晾衣绳上挂满了各色衣服。院子里有老人在树下乘凉聊天,有孩子追逐打闹,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。
这一切,既陌生又熟悉。
他需要冷静地规划一下。重生者的优势是信息差,但启动资金是最大的难题。父亲说得对,做生意需要本钱。他现在全身家当就是母亲给的五块钱,以及...他摸了摸口袋,还有之前省下的几毛零花钱。
这点钱,能做什么?
他信步走出家属院,来到附近的工人文化宫广场。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活动,有练太极的,有遛鸟的,而在广场边缘,也开始出现一些推着自行车或者摆着小地摊的个体户。
有修鞋的,有卖针头线脑的,有卖自家种的蔬菜的...林凡的目光扫过这些摊位,大脑飞速运转。
卖菜?本小利薄,竞争激烈,而且需要稳定的货源,不适合他。
修鞋?技术活,他干不了。
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一个卖服装的摊位上。摊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穿着一条颇为显眼的、裤腿异常宽大的裤子,正卖力地吆喝:“快来瞧快来看啊!最新潮的‘踩蹬裤’!广州最流行的款式!穿上它,你就是江州最靓的仔!”
所谓的“踩蹬裤”,其实就是一种早期喇叭裤的变种,裤脚宽大,可以盖住鞋面,在年轻人中开始流行。摊位上挂着的几条裤子,颜色鲜艳(主要是红色、蓝色),材质看起来是那种廉价的化纤布料。
几个穿着海魂衫、戴着军帽的年轻男女正围在摊前,好奇地摸着裤子,问着价钱。
“老板,这裤子多少钱一条?”
“十五块!不还价!就这个价,你去百货大楼看看,没二十块下不来!”年轻摊主口气很大。
十五块!林凡心里一动。按照他的记忆,这种裤子成本极低,用的布料是论米算的,一米这种化纤布大概一块多钱,一条裤子用不了一米五,加上人工,成本撑死两三块钱。卖十五块,利润高达四五倍!
这就是信息差带来的利润空间!也是这个时代“投机倒把”能迅速暴富的原因之一。
林凡仔细观察了一下那裤子的做工,非常简单,就是前后两片布缝合,加上裤腰和裤袢。以他前世管理过服装厂的经验来看,这种裤子工艺简单,甚至不需要专业的缝纫机,家里那种老式的脚踏缝纫机就能做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重回85年代开局截胡百万订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