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巷那处带着宽敞后院的铺面,最终以六百四十两成交。
房契到手的那一刻,乔兰菁心中踏实了大半。属于他们年轻一代的“济安堂”,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根基。
接下来的日子,乔家小院和杏林巷新购的铺面都变得异常忙碌。
乔兰菁亲自画了装修图样。
临街的三间门脸打通,做成敞亮的堂食区,设了七八张原木桌椅,窗明几净,墙上预留了悬挂字画和药膳简介的位置。
后院的改造才是重中之重:东厢房两间打通,砌了数个专门的灶眼,用来熬制不同的药膳汤底,通风和排水都做了特别设计;西厢房则规划为库房和晾晒间;正房暂时空置,留待日后发展。
监工的活儿交给了三房的乔魏恒和乔林梁。
乔魏恒本就是木匠好手,带着几个徒弟和雇来的泥瓦匠,严格按照图纸施工,对用料和工艺要求极高。
乔林梁则跑前跑后,负责采买建材、协调人手,将“小厮”旺财使得团团转,自己也累并快乐着,只觉得这比读书有趣多了。
乔兰若则彻底泡在了府城小院的厨房里。
她拿着乔兰菁给的几个基础方子,反复试验。
火候、药材比例、食材搭配,一点点调整,仔细记录每一次的口感、色泽和效果。
乔兰菁偶尔会来指点一二,提出些“君臣佐使”配伍或是“去性存用”的修改意见,每每让乔兰若茅塞顿开。
“三姐,这茯苓薏米鹌鹑汤,薏米需先炒制以减其寒性,再与茯苓、芡实同熬,健脾祛湿之效更佳,且不伤脾胃。”乔兰菁舀起一勺汤品评道。
乔兰若连忙记下:“是我疏忽了,只想着祛湿,忘了顾及脾胃虚寒之人。”
“还有这桂圆红枣茶,红枣需去核,免生燥热。可适量加些枸杞,平衡温补。”
“嗯,我记下了。”
乔兰心也没闲着。
一千二百两买断资金已交割清楚,她与苏清韵对接后,建立了“济安堂”的独立账册。
每一笔建材采购、工钱支出、药材试制成本,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
她还开始着手制定药膳坊未来的定价策略、成本核算方法和日常流水记账规范。
乔兰芷则发挥她爽利干练的特长,带着新配的侍女秋月,频繁出入杏林巷,名义上是给父亲和堂兄送些茶水点心,实则暗中观察装修进度和质量,顺便将巷子内外、左邻右舍的情况摸了个遍。
“菁儿,隔壁那家‘回春堂’药铺,坐堂的是一位姓吴的老郎中,看着挺和气的。对面那家装裱铺的老板娘是个话痨,但消息灵通。”乔兰芷回来汇报,“巷子口还有个卖杂货的摊子,针头线脑都能买到,挺方便。”
乔山慧则开始琢磨人员配置。
药膳坊开业后,前厅需要接待和侍者,后厨需要专门的熬制药膳的师傅和帮工,采买、清洁也需要人手。
她根据乔兰菁定下的规矩,开始草拟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初步人选考量。
就连年纪稍小的乔海澜,也常跟着姐姐们跑来跑去,递个工具,传个话,小脸上满是参与大事的兴奋。
五月的阳光渐渐有了热度,杏林巷的“济安堂”在叮叮当当的施工声中一天天改变着模样。
乔家这群年轻的小辈,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,各司其职,又紧密配合。
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,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开创事业的激情。
乔兰菁站在修缮一新的后院中央,看着初具雏形的工坊和库房,空气中弥漫着新木和石灰的味道。
她仿佛已经能看到,不久之后,这里飘起药膳独有的醇厚香气,看到人们在此调理身心,安然舒适的模样。
“进度比预想的快。”乔兰菁对身旁的紫电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满意,“照这个速度,再有一个月,便能准备开业了。”
紫电点头:“小姐规划得当,各位少爷小姐也都尽心。”
乔兰菁微微一笑。资金的难题已解决,铺面已落定,团队也已磨合起来。
接下来,便是将所有的规划,一步步变为现实。
她知道,真正的挑战,或许在开业之后才会接踵而至,但她和她的兄弟姐妹们,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喜欢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穿到农家后我靠全家人脉躺赢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