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振邦拿起那本书,摩挲着粗糙的封面,心中感慨。这个内心敏感而矛盾的知识女性,在用她自己的方式,表达着对新社会卫士的认可和关心。
然而,所有外界的关怀,都比不上第三天下午收到的那封薄薄的信件。
信是分局转送过来的,信封上写着清秀而熟悉的字迹——“李振邦同志亲启”。是林淑娴的信。
李振邦的心跳莫名加速,他示意老赵帮他垫高枕头,用未受伤的右手,有些笨拙地拆开信封。信纸展开,熟悉的淡淡墨香传来。
“振邦同志:”
(称呼依旧正式,但开头的空格似乎比以往多停留了一瞬)
“惊闻你受伤住院,心中甚为挂念。除夕之夜,你们在一线浴血奋战,我们则在监听室里捕捉着可能的电波信号,虽岗位不同,但心系一处。得知你伤势稳定,方觉稍安。”
“你于危难之际表现出的英勇与果决,令我深感敬佩。此前共事,已知你思维缜密,善于洞察;此次事件,更见你忠诚无畏,勇于担当。新中国的公安事业,正需要你这样的同志。”
(笔迹在这里似乎略有停顿,墨迹稍深)
“随信附上几片薄荷叶,是单位花盆里长的,听说有清心明目的效用,望你安心静养,勿以工作为念。分局上下皆盼你早日康复归来。”
“另:近日天气反复,病房阴寒,务必注意保暖。”
信的末尾,没有落款,只有一个简单的日期。
信不长,措辞谨慎而克制,完全符合这个时代革命同志之间通信的规范。但李振邦却从中读出了太多言外之意:那份“甚为挂念”的担忧,那份“深感敬佩”的真诚,那看似随口提及的“天气反复,注意保暖”的叮咛,还有那几片被细心压干的、散发着清凉气味的薄荷叶……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他将薄荷叶轻轻放在鼻尖,清凉的气息似乎真的缓解了伤口的灼痛和病房的沉闷。这封来自“志同道合”者的信,像一剂良药,给予了他莫大的精神慰藉和力量。
在病床上,李振邦有了更多时间思考。 他回顾自己穿越以来的点点滴滴,从最初的茫然无措,到逐渐融入,再到如今为了守护这片土地而流血负伤。他想起这个时代人们的质朴与坚韧,想起斗争的残酷与复杂,也想起那几份悄然萌芽的不同情感。他越发清晰地认识到,自己不再是一个过客,他的命运已与这个新生的共和国紧紧相连。
养伤的日子,也是沉淀和成长的日子。身体的伤口在缓慢愈合,而精神的铠甲,则在亲情、友情、同志情以及那朦胧爱情的滋养下,变得越发坚韧。
窗外,1951年的上海,正在冰雪消融中缓缓苏醒。新的斗争,新的生活,都在等待着伤愈归队的李振邦。而此刻,他在这方小小的病房里,汲取着来自各方的温暖,积蓄着重新出发的力量。他知道,前方的路或许依然布满荆棘,但他已无所畏惧。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