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郭指着车间里一个戴着眼镜、正在图纸上写写画画的中年人说:“那个是刘工程师,留日的,技术上是把好手,就是历史情况有点复杂,你档案里应该看到了。”
李振邦点点头,仔细观察着那个刘工程师。他工作专注,但眉宇间似乎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忧虑。
在另一个车间,他们遇到了一个姓王的八级钳工,干活利索,是车间骨干,但脾气火爆,曾因口角差点动手打人。老郭低声说:“这家伙技术没得说,就是社会关系复杂,好几个拜把子兄弟成分都不太好。”
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让李振邦对档案上的名字有了立体的认识。 他意识到,这里的保卫工作,不仅要看纸面材料,更要结合现实表现,甄别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风险,是技术骨干还是潜在威胁。这需要极高的政策水平和耐心。
晚上回到宿舍,李振邦顾不上疲惫,在煤油灯下继续整理白天的笔记和思路。他将疑点人员分类,初步判断风险等级,并思考下一步的调查方向。同屋的北方同志们早已鼾声如雷,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。
他拿出林淑娴送的笔记本,写下第二天的记录:
“钢铁森林,别有洞天。档案如山,细节藏奸。敌我混淆,甄别维艰。唯有沉心静气,抽丝剥茧。北方同志,作风硬朗,吾当习之。”
写到这里,他停下笔,望向窗外。北方的夜空格外高远,繁星点点,远处工厂的灯火彻夜通明,如同大地上不灭的星辰。他知道,自己正身处一场没有硝烟但却至关重要的战场前沿。这里的每一次成功排查,都可能保护一座高炉的正常运转,可能为前线多生产一吨钢铁。
额角那道在上海留下的疤痕,在这北国的寒夜里,仿佛也在隐隐发烫,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,无论南北,一样沉重。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