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一边说,一边用手比划着。这个办法,其实借鉴了后世无损检测中磁粉探伤(利用磁性)和渗透探伤(利用毛细现象)的一些最朴素的原理,虽然粗糙,但成本极低,易于操作。
工人们和厂办干事都听得愣住了。还能这样?雷队长摸着下巴上的胡茬,若有所思:“这法子……听起来有点意思!就像中医摸脉?”
“对,可以这么理解。”李振邦肯定道,“就是通过工具放大手感,捕捉那些肉眼难以发现的细微缺陷。我们可以先在个别班组试点,总结一下经验,看看哪些部位、哪种工具最有效。如果确实能提前发现隐患,避免事故,那不就是最大的安全吗?到时候,不仅不该扣补助,还应该表扬和奖励!”
他这番话,既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,又照顾了工人的情绪和利益,还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水平。厂办干事的脸色缓和下来,工人们的情绪也明显平复了,开始低声讨论这个“摸脉检查法”的可行性。
雷队长用力一拍大腿:“好!李同志这个办法好!就这么办!老王,你们班先试试!需要什么废料,去机修车间找!真要有效,我给你们请功!”
一场潜在的冲突,在李振邦结合了现代安全理念与当下实际条件的创造性思路下,消弭于无形。这件事很快在钢厂传开,工人们对李振邦更是刮目相看。这位公安同志,不仅能帮他们搞生产革新,还能用这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他们与管理的矛盾,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!
这件事也给李振邦带来了新的启发。公安工作不仅仅是打击犯罪,维护稳定也包含了调和内部矛盾,促进生产关系的和谐。他将这次处理纠纷的思路和“土法安全检查”的建议,整理成了一份简短的工作笔记,他觉得这对于其他厂矿企业或许也有借鉴意义。
时间在李振邦穿梭于案件、工厂和田间中悄然流逝。他宿舍后那块小小的试验田,玉米和豆苗已经长到了一尺多高。他严格按照不同的间距管理,每天下班后都会去观察记录长势。虽然他并非农学专业,但这种朴素的、基于观察和对比的试验方法,本身就蕴含着科学的精神。
偶尔,他去郊区合作社时,那位之前交流过的老农会拉着他的手,神秘兮兮地指给他看田里几株被他用布条标记出来的、格外粗壮的玉米:“李同志,你看,按你说的,俺留了记号!等秋收,俺一定把棒子单独留起来!”
看到老农眼中闪烁的、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自己那点知识的信任,李振邦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满足。他知道,改变是缓慢的,但种子已经播下,无论是在土地里,还是在人们的心中。
这天傍晚,他刚从郊区回来,风尘仆仆。小陈拿着一封厚厚的信找到他:“李哥,你的信,上海来的,好像挺厚。”
李振邦道谢接过,信封入手颇沉。他回到宿舍,拆开一看,里面除了林淑娴一如既往含蓄而关切的信笺外,竟然还有几本薄薄的、装订简陋的小册子。他拿起一本一看,封面上用钢笔工整地写着《俄汉常用技术词汇(机械、冶金部分)手抄本》,另一本则是《苏联集体农庄田间管理简要介绍(编译稿)》。
林淑娴在信中轻描淡写地提到,她利用工作之余,结合自学俄语的进度和接触到的一些零星资料,整理编译了这些小册子,“或可为你了解外部技术动态提供些许参考,亦可知我在此间并未虚度光阴。”
捧着这几本还带着墨香的手抄本,李振邦的手微微颤抖。他能够想象,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林淑娴是付出了怎样的心血,才能在短短时间内编译出这些东西。这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她对他理想的理解与支持,是跨越山河的志同道合。
他将那本关于农业的小册子紧紧握在手中,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的试验田。前路依然漫长,敌特依然潜伏,生产生活依然面临重重困难。但他内心充满了更加坚定的力量。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他有并肩的战友,有信赖他的群众,还有远方与他心意相通的知己。
他拿起笔,铺开信纸,他要告诉林淑娴,她的心血没有白费,他要把这些小册子里的知识,与他正在进行的实践结合起来,哪怕只能迈出微小的一步。他也要告诉她,北国的庄稼正在生长,工人们想出了“摸脉检查法”,一切都在艰难却顽强地向前。
夜色渐深,宿舍的灯光下,李振邦伏案疾书,将他对这个新时代的思考、实践与期盼,融入笔端。窗外,繁星满天,无声地照耀着这片正在沉睡中积蓄力量的土地。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