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忙着,就听见弄堂里有人喊:“王师傅!你家小子发烧了!”
王师傅一听,扔下锤子就往家跑。李振邦也赶紧跟上,进了王师傅家,看见王师傅的媳妇抱着孩子,孩子脸通红,呼吸急促。“刚量了体温,快四十度了,”王师傅的媳妇急得直哭,“卫生院说没青霉素,让去大医院,可俺们没介绍信啊!”
1952年的青霉素是紧缺药,必须有医院的介绍信才能买,而且价格贵,一支要两块钱。王师傅急得直跺脚:“俺去街道办开介绍信,可大医院离这儿远,等俺回来,孩子都烧糊涂了!”
李振邦想了想,说:“你去开介绍信,我先骑车送孩子去第一人民医院,我认识儿科的李医生,说不定能通融。”
王师傅感激得不行,赶紧去街道办。李振邦抱着孩子,让王师傅的媳妇坐在自行车后座,往医院赶。孩子烧得厉害,趴在他怀里,小声哼着,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领。李振邦骑得飞快,车铃“叮铃”响个不停,路过菜场时,还差点撞到卖菜的小贩。
到了医院,儿科诊室挤满了人。李振邦找到李医生,说明情况。李医生是他之前办案时认识的,很爽快地答应帮忙:“先量个体温,要是细菌感染,就给你开青霉素,介绍信让王师傅稍后送来。”
孩子果然是细菌感染,需要打青霉素。李医生开好药,护士给孩子打针时,孩子哭得撕心裂肺,王师傅的媳妇心疼得直掉眼泪。李振邦在旁边帮忙按住孩子的腿,心里想着安安——幸好安安身体还算结实,没怎么生病。
等王师傅拿着介绍信赶来,孩子的体温已经降了点。李振邦帮着拿药,又骑车把他们送回家。王师傅非要留他吃饭,李振邦婉拒了:“家里还等着我做小推车呢,后天安安百天,你带着孩子来玩。”
回到家时,林淑娴已经把晚饭做好了,是玉米粥和炒萝卜干。安安躺在摇篮里,睡着了,小脸红扑扑的。“怎么才回来?”林淑娴给他盛了碗粥,“张阿婆刚才送来了十个鸡蛋,说是给安安百天的。”
李振邦把王师傅家的事说了一遍,林淑娴叹了口气:“现在看病太难了,尤其是孩子,要是没熟人,根本没办法。”她想起自己怀孕时,去医院检查,也得排队半天,“以后安安要是生病,可怎么办?”
“别担心,”李振邦握住她的手,“我认识几个医生,真有急事,能帮忙。”
吃完饭,李振邦继续做小推车。借着煤油灯的光,他把木头打磨光滑,又用红漆在车身上画了个小老虎——虽然画得歪歪扭扭,但看着喜庆。林淑娴坐在旁边缝衣服,是给安安做的百天服,用的是张阿婆送的蓝布,上面绣了个“安”字。
“明天去合作社领分的粮食,”林淑娴放下针线,“王主任说,今年收成好,每人能多分十斤红薯,还能领两斤玉米面。”
李振邦点点头,合作社的事他知道,今年秋收后,除了上交国家的公粮,剩下的按人口分,老人和孩子能多领点。张阿婆和张强两个人,能分二十斤红薯、四斤玉米面,够吃一阵子了。
第二天一早,李振邦去合作社领粮食。合作社在镇东头,是间大瓦房,门口排着长队,社员们都拎着布袋、推着小车,说说笑笑的。社长王建国看见他,笑着迎上来:“李科长,你来了!你家三口人,二十斤红薯、三斤玉米面、一斤小米,都给你装好了。”
李振邦接过布袋,沉甸甸的。他帮着王建国给其他社员分粮,有个叫刘大爷的老人,儿女都在外地,自己搬不动粮食,李振邦帮着送到家。刘大爷家很小,只有一间房,墙上挂着儿子的照片——是个解放军战士,在西藏服役。“俺儿三年没回来了,”刘大爷给李振邦倒了杯热水,“昨天寄了封信,说今年冬天能回来,俺等着他呢。”
李振邦陪刘大爷聊了会儿,才骑车回家。路过菜场时,用肉票买了半斤猪肉,又用糖票买了半斤红糖——后天安安百天,要做红糖馒头。
回到家,林淑娴正在给安安试百天服。衣服很合身,安安穿着蓝布小褂子,戴着个小帽子,像个小大人。“真好看,”李振邦放下粮食,抱起安安,“后天推着小推车,带你去弄堂里转。”
安安似乎听懂了,小手拍着他的肩膀,咯咯笑起来。
第三天是安安百天,天刚亮,张阿婆就来了,手里拿着个红布包,里面是给安安的百天礼物——一对银镯子,是她攒了半年的钱买的。“给安安戴上,能辟邪。”张阿婆小心地把镯子戴在安安的手腕上,镯子有点大,晃悠悠的,“等安安再长点,就正好了。”
王师傅带着媳妇和孩子也来了,手里拎着个布包,里面是件小衣服,是王师傅的媳妇连夜缝的。“俺们也没啥好东西,”王师傅的媳妇有点不好意思,“这衣服是用俺的布票买的,纯棉的,孩子穿着舒服。”
林淑娴赶紧道谢,把大家让进屋里。屋里很小,挤满了人,张阿婆、王师傅一家,还有隔壁的李婶、赵叔,都是弄堂里的邻居。李振邦推着新做的小推车,安安坐在里面,戴着银镯子,穿着新衣服,小眼睛东看西看,好奇得不行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