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社长笑着说:“这是国家给我们合作社配的,以后还要添置播种机、收割机,让大家从地里解放出来,多搞点副业。”
李振邦看着拖拉机在田地里穿梭,心里很感慨。1954年的农业合作社,已经从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,土地、农具都归集体所有,统一耕种、统一分配,农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,生产条件也在逐步改善。
中午,王社长留李振邦在合作社吃饭,是红薯饭、炒青菜,还有一碗鸡蛋羹。饭桌上,王社长说:“李科长,我们合作社想办个副业,搞个养鸡场,你觉得怎么样?”
“挺好,”李振邦说,“养鸡能给社员们分鸡蛋,还能卖鸡蛋增加收入,就是要注意防疫,别让鸡生病。”
“我们已经请了畜牧站的师傅来指导,”王社长说,“就是缺资金,想向银行贷款,不知道能不能批。”
“我帮你问问银行的朋友,”李振邦说,“只要项目可行,贷款应该没问题。”
吃完饭,李振邦骑车回城。路过街道办时,他进去找王主任,说了合作社贷款的事。王主任说:“现在国家鼓励农业合作社搞副业,贷款政策很宽松,我帮你联系银行,下周就能办手续。”
离开街道办,李振邦骑车往家赶。路过张婶的裁缝铺,看见铺子里挂着很多新做的衣服,张婶正忙着给顾客量尺寸。“李科长,早啊!”张婶笑着打招呼,“俺这入了社就是不一样,接了个学校的活,给学生做校服,忙都忙不过来。”
“恭喜啊,张婶。”李振邦说。
“还得谢谢你,当初劝俺入社。”张婶说,“俺现在每月能赚五十多块,比自己干时多了一倍。”
李振邦笑了笑,继续往家赶。回到弄堂时,已经傍晚了。林淑娴正在扫盲班上课,石桌上摆着识字课本,几个妇女和老人坐在小板凳上,跟着林淑娴念字:“人、口、手、足......”
安安坐在旁边的小推车里,手里拿着个小树枝,在地上画着玩。张阿婆坐在旁边,戴着老花镜,也跟着念:“工、农、兵、学、商......”她学得很认真,手指在膝盖上比划着笔画。
“淑娴,辛苦了。”李振邦走过去,帮她递了杯水。
林淑娴接过水,喝了一口:“不辛苦,大家学得很认真。就是李大娘有点跟不上,明天我得上门辅导她。”
李大娘是弄堂里的独居老人,六十多岁,没上过学,家里人反对她来扫盲班,说“女人认字没用,不如在家缝缝补补”,但李大娘很想学,每天都偷偷来。
晚上,李振邦和林淑娴正在吃饭,张阿婆端着一碗鸡汤过来:“淑娴,快喝点鸡汤补补,张强今天从厂里带回来的,说是表彰先进发的。”
碗里的鸡汤冒着热气,飘着葱花,里面有两块鸡肉,炖得软烂。“张强评先进了?”李振邦问。
“是啊,”张阿婆笑得合不拢嘴,“厂里搞劳动竞赛,他带领小组超额完成任务,被评为‘劳动模范’,还发了奖状和一只老母鸡。”
正说着,张强来了,手里拿着个红绸子包着的奖状,脸上带着羞涩的笑:“李科长,淑娴姐,俺评上劳动模范了。”
他把奖状递给李振邦,上面写着“劳动模范”四个大字,盖着福利厂的红章。“俺能评上,多亏了你当初帮俺调试机器。”张强说。
“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。”李振邦把奖状递还给她,“以后继续加油,争取更大的进步。”
张强点点头,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,递给安安:“这是俺给安安买的糖,水果味的。”
安安接过布包,抓了一颗糖,剥了皮就往嘴里塞,引得大家都笑了。
第二天,林淑娴吃完早饭,就带着识字课本和纸笔,去了李大娘家。李大娘家住在弄堂尽头的小平房里,屋里很暗,只有一扇小窗户,光线很差。李大娘正坐在床边缝衣服,见林淑娴来,赶紧站起来:“淑娴,你怎么来了?快坐。”
“俺来给你辅导认字,”林淑娴坐在床边,拿出识字课本,“昨天教的‘人’‘口’‘手’,你还记得吗?”
李大娘摇摇头,有点不好意思:“年纪大了,记不住,昨天念了好几遍,今天就忘了。”
“没关系,俺教你个办法,”林淑娴拿起笔,在纸上写了个“人”字,“你看,这个‘人’字,就像两个人站着,左边一撇,右边一捺,很好记。”她又写了个“口”字,“这个‘口’字,就像你的嘴巴,圆圆的。”
李大娘看着纸上的字,跟着林淑娴念:“人、口、手......”她学得很认真,手指在纸上比划着,嘴里不停地念叨。
林淑娴又教了她“米”“菜”“衣”等和生活相关的字,用实物帮她记忆:“你看这个‘米’字,就像碗里的米饭,一粒一粒的;这个‘菜’字,就像你种的青菜,有草字头......”
中午,李大娘留林淑娴吃饭,是红薯粥和咸菜。“淑娴,谢谢你,”李大娘喝着粥,眼泪掉了下来,“俺活了六十多岁,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,别人给俺写信,俺都得找人念。现在跟着你,俺终于能认几个字了,以后俺也能自己写信了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