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挺好,”李振邦说,“碾米厂能方便大家,还能增加集体收入,我帮你联系农机站,让他们给你推荐合适的碾米机。”
吃完饭,李振邦骑车回城。路过南京路时,他特意留意了一下黑市倒卖工业券的情况。路边有几个男人鬼鬼祟祟地张望,像是在寻找买家。李振邦假装成想买缝纫机的居民,慢慢靠近一个戴旧毡帽的男人。
“同志,要工业券吗?苏联进口缝纫机的,十张工业券,再加五十块钱,就能买到。”男人压低声音,从口袋里掏出一沓工业券。
李振邦接过工业券,仔细看了看。工业券印刷精美,有水印,编号是连号的,看起来像真的,但手感比真券略薄。“是真的吗?别是假的。”他故意问。
“绝对是真的,我从工厂里弄出来的,就这十张,想要赶紧买。”男人催促道。
李振邦记下男人的样貌特征,假装没带够钱,转身离开。回到局里,他把工业券交给技术科的老刘:“老刘,鉴定一下,是不是假的。”
老刘用放大镜看了看,又用碘酒滴了滴:“是假的。真工业券的纸张里有棉纤维,假券是普通木浆纸;真券的油墨是进口的,碘酒擦不掉,假券的油墨一擦就花。”
“果然是假的。”李振邦皱了皱眉,“老吴,带人去南京路布控,抓捕那个戴旧毡帽的男人,顺藤摸瓜,打掉这个造假窝点。”
老吴点点头,立即带人出发。李振邦则回到办公室,处理其他民生案件。下午四点,老吴打来电话,说已经抓到了那个男人,名叫赵老三,是个无业游民,假工业券是从一个叫“老鬼”的人手里拿的,造假窝点在宝山区的一个废弃工厂里。
“继续审,务必打掉整个造假团伙。”李振邦说。
下班时,老吴又传来消息,造假窝点已经被端掉,抓获团伙成员五人,缴获假工业券五百多张,印刷设备两套。“赵老三交代,他们还造假布票、假粮票,主要卖给黑市贩子,再由贩子卖给居民。”老吴的声音很兴奋,“这次算是端了个大窝点!”
李振邦松了口气。假票证坑害老百姓,破坏经济秩序,必须严厉打击。他骑车回家,心里想着,明天要把缴获的假票证拿到各里弄展览,让居民们认清假票证的特征,避免上当受骗。
回到弄堂时,已经傍晚了。林淑娴正在给安安喂辅食,孩子已经能吃软烂的米饭和蔬菜了,自己拿着小勺子,往嘴里扒饭,弄得满脸都是。张阿婆和张强正在筛稻谷,把瘪谷和杂质筛掉,竹筛子“哗哗”响。
“回来了?事情办得怎么样?”林淑娴迎上来,帮他拍掉身上的灰尘。
“马陆乡的高级社顺利成立了,黑市假工业券的窝点也端了。”李振邦说,“明天要把假票证拿到里弄展览,让大家认清真假。”
张阿婆笑着说:“那太好了,俺们老百姓就怕买到假票证,辛苦攒的钱都打了水漂。”
张强停下手里的活:“李科长,俺明天也来帮忙,给大家讲解假票证的特征。”
“好,谢谢你。”李振邦说。
晚饭吃的新煮的米饭、炒青菜、鸡蛋羹,还有玉米。安安吃得很香,自己拿着玉米,啃得津津有味。李振邦看着孩子,心里充满了幸福。
第二天一早,李振邦带着缴获的假票证,来到弄堂的空地上。老吴也来了,还带来了展板和放大镜。居民们听说有假票证展览,都围了过来,里三层外三层,挤得水泄不通。
李振邦把真假票证放在展板上,用放大镜指着特征:“大家看,真粮票的纸张里有彩色纤维,假粮票没有;真工业券的水印是五角星,假券的水印是印上去的,一擦就掉;真布票的油墨是进口的,颜色鲜艳,假票的油墨颜色发暗,容易掉色。”
张强也在旁边帮忙,他拿着假工业券,给大家讲解:“俺在工厂里接触过印刷设备,假票证的印刷精度不够,字迹边缘模糊,大家买东西时,一定要仔细看。”
居民们看得很认真,有的还拿出自己的票证,对照着检查。“俺这张粮票是真的,有彩色纤维!”“俺这张布票好像是假的,字迹有点模糊!”
李振邦接过那张布票,仔细看了看:“这张确实是假的,你从哪里买的?”
居民李婶说:“从黑市上买的,花了五块钱,想给孩子做件新衣服。”
“以后别去黑市买了,容易买到假票证。”李振邦说,“要是票证不够用,可以去街道办申请困难补助,街道会帮你解决。”
展览持续了一上午,居民们都学到了辨别假票证的方法。大家都说:“谢谢李科长,以后再也不怕买到假票证了!”
展览结束后,李振邦回到局里。刚进门,就接到了李大娘的电话。李大娘的声音很虚弱:“李科长,俺...俺头晕得厉害,站不起来,你能来看看俺吗?”
李振邦心里一紧,赶紧骑车往李大娘家赶。李大娘是独居老人,六十多岁了,身体一直不太好。赶到李大娘家时,她正躺在床边,脸色苍白,嘴唇干裂。“李大娘,你怎么样?”李振邦扶起她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