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玉米少了?怎么回事?慢慢说。”李振邦心里一沉,赶紧拉了把椅子让王社长坐下,递给他一杯水。
王社长喝了口水,缓了缓,把玉米丢失的事说了一遍:“仓库门没撬,锁也好好的,我问了合作社的社员,没人知道玉米少了,今早盘点才发现的。这玉米是集体的,少了我没法跟社员们交代啊。”
“你别着急,”李振邦皱着眉,心里盘算着,仓库门窗完好,肯定是熟人作案,而且五十斤玉米不算少,拿的时候肯定需要工具,比如布袋、竹筐,而且玉米刚晒了两天,还没完全晒干,拿的时候会沾点玉米粉,“你先回合作社,看好仓库,别乱动里面的东西,我这就过去看看现场。”
李振邦跟赵局长打了声招呼,就骑着自行车往合作社赶。路上,他心里想着,弄堂里的人大多都是困难户,要是真有人拿了玉米,大概率是家里有难处,不是故意偷集体财产,调查的时候得耐心点,别伤了邻里之间的和气。
到合作社时,张阿婆正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板凳上,看着仓库门,见李振邦来了,赶紧站起来:“振邦,你来了,王社长都跟你说了吧?”
“嗯,说了。”李振邦点点头,走到仓库门口,查看门锁,锁是铁制的挂锁,没有撬痕,锁芯完好,跟王社长说的一样。他打开仓库门,里面堆满了玉米,都摊在竹席上晾晒,竹席边缘有少量散落的玉米粒,地上有几个浅浅的脚印,是胶鞋印,鞋底有格子纹路,大小约莫三十八码,跟之前刘根偷活塞时的脚印不一样,倒像是个女人的脚印。
“王社长,仓库平时谁有钥匙?”李振邦蹲下来,用手摸了摸地上的脚印,沾了点玉米粉,是新鲜的,应该是昨天晚上或者今早拿的。
“就我和张强有钥匙,张强的钥匙昨天放在我这儿了,他说今天下午来帮着翻晒玉米,还没拿。”王社长说,“而且我昨天晚上锁门的时候,特意检查了,玉米都好好的,没少。”
“昨天晚上锁门后,有没有人在合作社附近徘徊?”李振邦问,“比如社员或者弄堂里的邻里。”
王社长想了想,摇摇头:“昨天晚上我锁门的时候,天已经有点暗了,没看到有人,不过张阿婆应该知道,她昨天晒玉米到很晚。”
李振邦看向张阿婆:“阿婆,你昨天晒玉米到几点?有没有看到有人在合作社仓库附近转?”
张阿婆回忆着:“昨天晒到傍晚六点多,天快黑了才收摊,没看到有人在仓库附近转,不过倒是看到王大娘去过合作社的菜地,她好像在摘野菜,当时没在意,以为她就是摘点野菜回家做饭。”
“王大娘?是住在和平里的王大娘吗?她孙子生病那个?”李振邦心里一动,王大娘是困难户,儿子在外地打工,常年不回家,她一个人带着孙子过日子,孙子前段时间感冒了,一直没好,身体很弱,需要营养,说不定是她拿了玉米,想给孙子熬玉米粥补身体,不好意思开口。
“对,就是她,”张阿婆点点头,“她家里困难,孙子又生病,确实不容易,要是真的是她拿的,也是情有可原。”
“我去王大娘家看看,”李振邦站起来,“王社长,你留在仓库,继续翻晒玉米,别耽误了储存,我去问问。”
李振邦骑着自行车往和平里赶,和平里离弄堂不远,是个更老旧的弄堂,王大娘家住在弄堂深处的一间小平房,房子很破,墙皮都脱落了,门口堆着些柴火,还有一个小竹筐,里面装着些野菜。
李振邦敲了敲门,里面传来微弱的咳嗽声,过了一会儿,门才慢慢打开,王大娘探出头,脸上满是皱纹,脸色苍白,眼睛有点红,像是哭过。“李副局长,你咋来了?”王大娘的声音很虚弱,手里还拿着个勺子,锅里传来玉米粥的香味。
“王大娘,我来看看您和孩子,孩子感冒好点没?”李振邦笑着说,没直接问玉米的事,怕伤了她的自尊。
“好多了,好多了,麻烦你惦记着。”王大娘赶紧让李振邦进屋,屋里很小,一张旧木床,一个破灶台,床上躺着个小男孩,约莫六岁,正是王大娘的孙子,叫小石头,脸色蜡黄,还在小声咳嗽。
李振邦走到床边,摸了摸小石头的额头,不发烧了,心里松了口气:“不发烧就好,还咳嗽吗?有没有吃药?”
“吃了,街道办给送的感冒药,好多了。”小石头小声说,眼睛看着李振邦,有点怯生生的。
灶台上的锅里,玉米粥正冒着热气,金黄色的粥,看着很浓稠,王大娘赶紧给李振邦盛了一碗:“李副局长,喝碗玉米粥吧,刚熬好的,香得很。”
李振邦接过碗,碗是破了个口的搪瓷碗,粥里的玉米粒很饱满,正是合作社晒的那种玉米。他喝了一口,甜丝丝的,心里已经有了答案,肯定是王大娘拿了合作社的玉米,给小石头熬粥。
“王大娘,这玉米挺好的,是从哪儿买的?”李振邦装作不经意地问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《沪上警事:1950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爪机书屋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爪机书屋!
喜欢沪上警事:1950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沪上警事:1950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