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纪委的调查如同在平静的省委大院湖面下投下的一颗深水炸弹,虽然表面波澜不惊,但暗流已然汹涌。林别身处漩涡中心,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调查组的工作细致而低调,但无孔不入。他们不仅核实匿名信的内容,似乎也在从侧面了解林别的为人、工作表现乃至生活圈子。这种全方位的审视,让人倍感压抑。
处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。一些平时与林别关系尚可的同事,开始有意无意地保持距离,交谈也仅限于必要的工作沟通,多了几分公事公办的疏离。赵志明则几乎难以掩饰他的快意,在处内会议上,说话的语气都带着几分扬眉吐气的意味,甚至偶尔会“不经意”地提及“干部要严守纪律”、“注意影响”之类的话,矛头隐指。
林别对此心知肚明,却视若无睹。他严格按照宋清河的指示,稳定情绪,正常工作。每天依旧最早到办公室,最晚离开,将陈国光的日程、文件处理得井井有条,随行调研时依旧思维敏捷,观察入微,仿佛那封匿名信从未存在过。
但他内心的弦始终紧绷着。他仔细复盘了自己入职以来的每一个细节,确认除了那支钢笔和茶叶外,再无任何可供指摘之处。他也开始冷静分析,这封匿名信背后的动机和可能的推手。赵志明嫌疑很大,但他是否有能力、有胆量直接向省纪委主要领导投递如此敏感的举报信?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力量,想借打击他来试探甚至冲击陈国光的威信?
这些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,但他没有向任何人透露,也没有采取任何私下调查的行动。他深知,在这种时候,任何多余的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心虚或串供,唯有以静制动,依靠组织,才是正道。
这天,陈国光要主持召开一个关于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座谈会,与会者包括分管农业的副省长、农业厅长以及几个农业大市的书记市长。林别负责会议的记录和服务工作。
会议开始前,与会领导陆续到达休息室。农业厅长和几位市领导看到林别,神色都有些许不自然,只是简单点头示意,便走到一旁低声交谈。显然,关于林别被调查的消息,已经在一定的圈子里传开了。
唯有来自一个偏远山区市的市委书记,姓王,是一位头发花白、面色黝黑的老书记,见到林别时,依旧如同往常一样,热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,声音洪亮:“小张秘书,又见面了!上次你帮我们协调的那个农机补贴政策解读,可真是及时雨啊!老乡们都说省里的政策好,落实得快!”
这位王书记嗓门大,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休息室里其他人的注意。林别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他知道,这位老书记不可能没听到风声,他这是在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方式,表达对他的支持和信任。
“王书记,您过奖了,那都是我分内的工作。”林别谦逊地回应,态度不卑不亢。
会议开始后,林别坐在记录席上,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位领导的发言。当轮到那位王书记汇报时,他不仅讲了成绩,还重点谈到了当前山区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,比如基础设施落后、产业链条短、人才流失严重等,问题谈得很实在,措施也提得具体。
林别注意到,陈国光听得非常认真,不时插话询问细节。当王书记提到某个偏远乡镇因为道路不通,导致特色农产品运不出来,只能烂在地里时,陈国光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。
会议结束后,陈国光特意将王书记留了下来,又详细询问了十几分钟。林别在一旁记录,他能感觉到,陈国光对基层真实情况的关切,远远超过了对身边一个秘书风言的关注。
送走王书记后,陈国光回到办公室,林别跟进去整理会议纪要。陈国光站在窗前,望着外面,忽然问了一句:“小张,你觉得王书记刚才提到的那个乡镇道路问题,症结在哪里?”
林别心中一动,知道这既是工作考校,也可能是在观察他此刻的心态。他略一沉吟,结合自己平时看文件和调研的积累,谨慎地回答:“书记,我觉得可能不仅仅是资金问题。那种深山区,修路成本极高,单纯依靠县级财政确实困难。是否可以考虑整合交通、扶贫、农业综合开发等多方面资金,或者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,同时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规划,让这条路真正成为致富路,而不仅仅是通村路。”
他没有纠缠于自己的麻烦,而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领导关心的问题上,回答得既有思路,又体现了对政策的熟悉。
陈国光转过身,看了他一眼,目光深邃,点了点头,没再说什么。
但林别能感觉到,那目光中的审视意味,似乎淡去了一些。
几天后,省纪委的调查似乎告一段落,调查组悄然撤离。关于林别的种种议论,也渐渐平息下去,仿佛从未发生过。
这天下午,宋清河将林别叫到办公室,脸上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官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