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委会的决议如同一道赦令,原本被冻结的临港新城项目瞬间被注入了活力。我深知,必须趁热打铁,在李振邦和他背后势力反应过来并设置新障碍之前,迅速打开局面,用实实在在的进展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。
我的第一把火,烧向了 “管委会班子” 和 “标准地”。
我没有像传统做法那样,从现有官员中挑选管委会班子,而是力排众议,坚持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执行副主任和关键部门负责人。招聘公告明确要求具备经济管理、城市规划、投融资等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,并引入了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笔试和面试。最终选出的执行副主任,是一位来自沿海某发达省份高新区、有着丰富招商和园区运营经验的年轻干部。他的到来,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气息和工作理念。
同时,我亲自牵头,协调自然资源、环保、住建等部门,加班加点,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临港新城首期5平方公里区域的“标准地”统一评估,明确了投资强度、亩均税收、能耗标准、环保要求等各项指标,并对外公布。这意味着,企业只要符合产业导向和这些标准,就可以“拎包入驻”,大大增强了投资确定性和吸引力。
这两项举措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,引起了巨大反响。一方面是来自市场的积极反馈,不少之前观望的企业,特别是那些对营商环境敏感的高科技企业,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另一方面,则是来自体制内的巨大阻力和非议。
被我“绕过”的那些部门领导和区县官员,怨声载道,认为权力被架空,利益受损。各种质疑和掣肘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:在“标准地”评估数据上吹毛求疵,在配套基础设施(如水、电、路)建设上拖延扯皮,甚至在私下散布“林别搞独立王国,排斥本地干部”的言论。
这些,都在我的预料之中。我一方面利用管委会的相对独立权限,强力推进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,另一方面,则精心策划了 “临港新城首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”。
我让招商团队重点瞄准了那些与青州传统产业关联度不高、但科技含量高、成长性好的“新动能”项目。同时,我亲自出马,利用之前在省里积累的人脉,邀请了省发改委、商务厅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领导,以及多家省级主流媒体,前来见证。
签约仪式当天,场面隆重而热烈。共有12个项目现场签约,总投资额超过80亿元,涵盖了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,之前饱受磨难、几乎倒闭的 “芯辰科技” ,在获得了新城提供的标准厂房、产业基金支持和人才公寓等一揽子政策后,决定将研发总部和生产基地整体迁入临港新城,并带来了其最新的芯片设计项目。
韩斌在签约台上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他紧紧握着我的手:“林市长,没有您,就没有芯辰的今天!这里,才真正是我们科技企业需要的土壤!”
这一幕,通过媒体的镜头,传递到了全省。临港新城,不再只是一个纸上的概念,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,有了像“芯辰科技”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标杆企业。
这次成功的签约,极大地震慑了那些唱衰和阻挠的力量。省里来的领导对临港新城的开局给予了高度评价,这等于为我的改革举措做了最有力的背书。
然而,就在我忙于新城事务,认为可以暂时松一口气时,李振邦的反击,以一种我未曾预料的方式,悄然降临。
他并没有直接攻击新城本身,而是选择了 “后院起火” 的策略。
市委突然调整了工作分工,以“加强全市信访维稳工作,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”为由,将全市信访工作的领导责任,压到了我的肩上。同时,由李振邦亲自主抓的“全市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攻坚领导小组”办公室,也设在了市委那边,频繁地要求市政府,特别是要求我,汇报相关案件的化解进度。
一时间,各种积压多年的、棘手的征地拆迁、企业改制、劳资纠纷等信访案件,如同雪片般堆满了我的办公桌。这些案件牵扯广泛,矛盾尖锐,处理起来极其耗费精力,而且极易引发新的冲突,堪称“烫手山芋”。
李振邦这一手,极其毒辣。他是想用这些无穷无尽的琐事和雷区,拖住我的精力,让我无法专注于临港新城的发展,甚至希望我在处理这些复杂矛盾时出错,从而抓住我的把柄。
一边是亟待开拓、充满希望的新城,一边是矛盾重重、随时可能爆炸的旧账。我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。
站在办公室的窗前,我看着一边是临港新城工地上林立的塔吊,另一边是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信访卷宗,嘴角却泛起一丝冷意。
李振邦,你以为这样就能难倒我吗?处理复杂矛盾,本就是地方官员的必修课。你想用旧世界的泥潭拖住我迈向新世界的脚步?
那我们就来看看,是我先被这些旧账拖垮,还是我能在解决好这些遗留问题的同时,带着临港新城,闯出一片新天地!
喜欢官弈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官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