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商八大家通敌案引发的震荡逐渐平息,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极为深远。
海量的抄没资产——包括现银、黄金、珠宝、古玩、田产、店铺——经过紧张的清点核算,其总额之巨,远超预期,近乎抵得上大明朝廷两年的岁入。
这笔庞大的财富,并未完全沉睡于国库与内帑之中,其中相当一部分,按照朱由检的意志,注入了已筹备多时的“大明皇家银号”。
有了充足的资本金,皇家银号在王承恩的总领以及高宇顺、褚宪章等内官和户部选调官员的协力下,迅速完成了最后的筹备。
银号总号设在西江米巷一处颇为气派的原阉党官员府邸,经过改造,门楣上悬挂起了鎏金牌匾,黑底金字——“大明皇家银号”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开业之初,朱由检并未举行盛大仪式,而是务实地连下数道旨意:
其一,宣布自即日起,宗室俸禄、京官薪饷,将逐步试点通过皇家银号发放,凭官身印信或特制凭票,于各地分号(首批设于北直隶各府及山西、山东部分重镇)支取,以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与贪墨。
其二,准许商民在银号存储银钱,银号出具存单,凭存单或预留印鉴可在异地分号兑取,收取微量汇水。此举旨在促进商业流通,聚拢民间闲散资金。
其三,银号试行小范围、有抵押的放贷业务,主要面向与朝廷有贡赋、采购关系的可靠皇商、官营作坊,利率远低于民间高利贷。
旨意一出,朝野反响各异。
清流官员多持观望态度,认为此乃皇帝敛财新法,且重用内官,非国家之福。
而一些精于计算的官员和嗅觉敏锐的商人,则从中看到了巨大的便利与商机。
无论如何,皇家银号这艘巨轮,在朱由检的强力推动和巨额资本的护航下,正式启航,开始尝试撬动大明沉寂已久的金融血脉。
内帑前所未有的充盈,使得朱由检得以从容布局,应对日益严峻的内外形势。
孙传庭在宣府的表现让他极为满意,其刚毅果决、能力出众,且忠诚可靠。
擢升的旨意很快下达:孙传庭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,总揽当地军政,全力整顿边备,清查晋商案余毒,并密切监视蒙古各部动向。
同时,朱由检密谕孙传庭,可于宣大地区,仿京营旧例,但标准更严,着手编练一支完全由朝廷直接掌控、装备新式火器的“新标军”,员额暂定三千,所需饷银、器械由内帑及皇家银号优先保障。
孙传庭接到旨意,感激圣恩之余,更感责任如山。
他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,一方面继续深挖晋商在宣大的残余势力,整顿军纪,修缮城防;
另一方面,则开始着手从现有边军及流民青壮中,选拔忠厚敢战之士,筹备新军编练事宜。
他知道,这三千新军,将是陛下插在北疆的一柄利刃,也是他未来建功立业的根本。
几乎在孙传庭得到重用的同时,另一位被朱由检寄予厚望的臣子——卢象升,也送来了他整饬大名、广平、顺德三府兵备后的第一份成果汇报。
卢象升在奏疏中详细陈述了他如何清查卫所空额,汰换老弱,惩治贪墨军官,并在此基础上,以保境安民为由,招募当地良家子弟及可靠流民,编练民壮。
他并未追求数量,而是注重精悍,目前已初步编成三营,约一千五百人,日日操练不止,并初步配备了统一的号衣与兵器。
他在疏中特别提到:“……兵不在众,而在精;将不在勇,而在谋。此千五百人,臣日日与之同甘共苦,训以忠义,严以纪律,假以时日,可当一面。”
朱由检览奏,心中甚喜。卢象升不愧为历史上知名的忠勇之臣,行事踏实,不尚空谈,且极善于练兵。他脑海中,卢象升的忠诚度光点稳定在八十五的绿色。
“卢象升忠勇可嘉,练兵的成效,朕已见之。”
朱由检对侍立一旁的王承恩道,“传旨,擢升卢象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巡抚河南,兼理军务。”
“着他将所练之兵,悉数带往河南,以为骨干,继续扩编整顿,专司弹压地方,清剿小股流寇,保中原腹地安宁!”
河南乃天下之中,亦是流寇易于滋生蔓延之地。
将卢象升放在这里,并给予练兵、统兵之权,正是要未雨绸缪,在中原腹地钉下一颗坚实的钉子。
同时,这也与孙传庭在北方的布局形成了呼应。
安排好了北疆与中原的军事布局,朱由检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了帝国的科技引擎——皇家技术研究院。徐光启与宋应星没有让他失望。
这一日,徐光启与宋应星联袂求见,脸上都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之色。
“陛下!天佑大明,研究院于火器一道,再有突破!”徐光启声音洪亮,难掩激动。
“哦?徐先生、宋先生,快快讲来!”朱由检精神一振。
宋应星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回陛下,臣等遵陛下指示,反复试验,已成功试制出可稳定击发的燧发机括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大明日不落帝国:我能辨忠奸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大明日不落帝国:我能辨忠奸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