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工坊新例:保护你的奇思妙想》则用生动的例子,解释专利制度如何保护工匠利益,激励创新。
《海贸之利:白银为何源源不断流入西夷?》则大胆地探讨海外贸易的巨大潜力,为《市舶税务新规》张目。
此外,《明报》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“格物浅说”栏目,介绍番薯种植、新式纺车等实用技术;
“各地新政动态”栏目,报道孙传庭在宣大边外开设互市、安置流民的进展,以及卢象升在河南清丈田亩的实例,树立榜样;
“舆情反馈”栏目(初期主要是筛选出的支持性来信或各地出现的正面反响),营造出新政得人心的氛围。
其通俗易懂的文风、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蕴含的崭新思想,让许多开明士子感到振奋,也让守旧派如坐针毡。
与此同时,朱由检下令成立的“宣谕司”也开始全力运转。
由内帑拨款,从京城及周边招募的数百名“宣谕使”,经过短暂培训,携带《明报》和更加简化的宣传提纲,分赴北直隶各州县。
全国其他各地方也收到命令,也要派人过来学习宣瑜。
这些宣谕使并非官员,多是些落魄文人、说书艺人甚至识字的市井小民。
他们精通本地语言,熟悉乡情。
在官府的协调下,他们出现在城乡的集市、庙会、村头大槐树下,
敲着锣鼓,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,
或许是一段节奏明快的快板书,
或许是一出简单易懂的街头活报剧,
或许就是接地气的方言宣讲,
向围观的百姓解释:“朝廷的新政,不是要加咱们穷苦人的税,是要让那些占着千百顷地不纳粮的老爷们也出钱,这钱用来练兵打鞑子,修水利抗灾年!”
“皇上说了,谁有本事造出新巧物件,官府发文书保护,十年内别人不能白学去!”
“海那边有金山银山,朝廷鼓励造船出去闯……”
这些宣传,或许粗浅,却如同种子,撒向了以往被主流舆论忽视的底层土壤。
茶馆里,开始有人拿着《明报》争论;田埂上,老农也会嘀咕一句“要是官老爷真都按皇上的新法子来,兴许日子能好过点”。
当然,暗流依旧汹涌。
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对宣谕使的到来阳奉阴违,甚至暗中阻挠。
诋毁新政的流言也在暗处传播,说什么“皇上被奸臣蒙蔽”、“新政实为与民争利”云云。
对此,朱由检早有准备。他通过陆青岩的锦衣卫系统,严密监控着舆论动向。
几起地方士绅散布谣言、试图煽动民众抵制清丈田亩的事件被迅速查明,相关人等立刻被锁拿问罪。
其罪行和查处结果,很快通过新一期的《明报》公之于众,以儆效尤。
一手持《明报》引导,一手握锦衣卫震慑,朱由检力图将舆论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。
他知道,思想的变革远比制度的变革更为漫长和艰难,但他必须迈出这第一步。
让新政的声音,穿透朱门高墙,传入市井乡野,在亿万黎庶心中,播下认同与希望的种子。
这,是比任何一道诏书都更为深远的力量。
崇祯二年的开端,就在这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与舆论场的悄然重塑中,注定将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年份。
喜欢大明日不落帝国:我能辨忠奸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大明日不落帝国:我能辨忠奸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