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盘龙母机一号”完成总装的第三天,红星厂特级禁区的总装车间里,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“点火仪式”。
车间内,灯火通明,气氛庄重。所有参与项目的军地双方核心工程师,都整齐地站在警戒线外,每个人的脸上,都写满了激动与紧张。
秦振华站在最前方,他的身后,架设着一台军用级的加密通讯设备。设备的屏幕上,清晰地显示着京城第七研究院最高机密会议室的实时画面。周将军、高工,以及十几位国宝级的院士专家,正襟危坐,目光灼灼地,通过这根跨越千里的“天线”,注视着即将发生的一切。
李晓宇,作为这台神机的总设计师,当仁不让地,站在了那台充满了科幻感的巨大控制台前。
“报告总指挥,‘盘龙母机一号’各系统自检完毕,状态正常。”
“报告总指挥,能源系统、液压系统、冷却系统,全部正常。”
“报告总指挥,远程视频与数据传输链路,连接正常。”
随着一道道指令的确认,所有人的心,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“我宣布,”秦振华深吸一口气,拿起通讯话筒,用他此生最洪亮的声音,向着车间,也向着京城,高声宣布,“‘盘龙母机一号’,首次开机试车,现在开始!”
李晓宇的目光,平静而专注。他在巨大的触控屏幕上,输入了最后的启动指令,然后,将手,放在了那个红色的,代表着“生命”的启动按钮上。
在现场和京城,数百道目光的注视下,他,轻轻按了下去。
没有想象中的巨大轰鸣,也没有剧烈的震动。
只听见一阵极其轻微的,如同深海潜流般的“嗡嗡”声响起。那是被厚重花岗岩基座吸收了几乎所有震动的,超静压油泵开始工作的声音。
控制台的屏幕上,各项参数指示灯,由红转绿,逐一亮起。
那台庞然大物,醒了。
它运行得是如此安静,如此平稳,如果不是看到主轴已经开始缓缓转动,人们甚至会怀疑它是否真的已经启动。
仅仅是这份近乎于“绝对零噪音”的启动表现,就让京城会议室里的几位机械振动学专家,不约而同地倒吸了一口凉气。他们太清楚,这意味着,这台机器的装配精度,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си-所思的境界!
“第一步,演示ELID系统。”
李晓宇的声音,通过麦克风,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中。
他启动了演示模式。在高清工业摄像头的实时直播下,那枚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特制砂轮,开始高速旋转。紧接着,一股墨绿色的电解液,如同一道精准的丝线,喷涌而出,瞬间在砂轮表面,形成了一层均匀的液膜。
下一秒,ELID系统通电!
神迹,再现!
在被放大了数百倍的直播画面中,所有人都清晰地看到,砂轮表面那层包裹着磨粒的金属,正在以微米级的速度,被均匀地剥离!而一颗颗更加锋利,更加完整的金刚石磨粒,如同从地里长出来一般,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新的锋芒!
“天哪……”京城会议室里,一位材料学的老院士,再也无法保持镇定,他激动地站起身,指着屏幕,“看到了吗!这就是砂轮的‘无损耗’加工!它……它从根本上,解决了超精密磨削领域,困扰了我们几十年的最大难题!”
这神奇的一幕,让现场的许多年轻工程师,都忍不住发出了惊叹。
“演示结束,现在,开始实战。”
李晓宇的声音,将众人的思绪拉了回来。
机械臂,将一根由钱秉义教授团队提供的,“盘龙一号”专用钢的圆柱形毛坯料,稳稳地固定在了机床的工作台上。
李晓宇的十指,在控制台上,如同弹奏钢琴般,行云流水地敲击着。林涛开发的协同控制软件,将他的指令,转化为一道道精准的电子信号,瞬间传递到机床的每一个神经末梢。
“开始加工!”
一声令下,那枚刚刚完成了“自我锐化”的ELID砂轮,在纳米级进给系统的驱动下,以一种肉眼难以察觉的,无比稳定、无比流畅的姿态,缓缓地,切向了那根坚硬无比的特种钢材。
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等待着那意料之中,火花四溅的激烈场面。
然而,他们失望了。
没有刺耳的摩擦,没有漫天的火星。
当砂轮与工件接触的瞬间,一道绚丽的,如同银河般璀璨的,由无数微米级金属碎屑和冷却液混合而成的切削流光,被瞬间激发出来,在空中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!
那不是加工,那是一场光与影的舞蹈!
与此同时,控制台的屏幕上,实时显示的加工数据,如同风暴般,疯狂地刷新着!
“进给速度:每分钟200毫米!”
“切削深度:5微米!”
“主轴振动:0.02微米!”
当看到最后一组数据时,所有人都疯了!
“表面粗糙度……Ra……0.008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重生90:从工业母机开始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重生90:从工业母机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