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云龙的这番话,让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。所有人都被他这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想法给震惊了。在整个战线上,挖掘一个巨大的地下网络?这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?这简直是异想天该!
司令员同志没有说话,他接过那份报告,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了起来。报告写得很粗糙,字迹潦草,还带着很多涂改的痕迹,但里面的内容,却让他那双深邃的眼睛,一点点地亮了起来。报告里不仅有构想,还有详细的草图,包括坑道应该挖多深,多宽,如何设置通风口,如何构建火力支撑点,如何与地面工事相结合……虽然很多细节还很粗糙,但一个完整而宏大的战略蓝图,已经跃然纸上。
许久,他才缓缓抬起头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最后落在了李云龙的身上。
“这个想法……不是异想天开。”他一字一句地说道,声音不大,但分量极重,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强大火力的唯一出路。这是我们在这场战争中,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。这件事,我看,可行!”
一九五一年六月四日,星期一。
司令员同志的支持,为李云龙的“坑道防御”构想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但是,要把这个宏伟的蓝图变成现实,绝非易事。反对和质疑的声音,依然在指挥部内部存在。
“司令员,我不是反对李云龙同志的想法。这个构想从理论上是好的,但现实吗?”一位主管后勤的副司令员面带愁容地站了起来,“同志们,我们现在的后勤状况是什么样的?前线的战士们,连炒面都不能保证顿顿吃饱。现在要搞这么大的工程,我们哪来那么多的工具?铁锹、镐头、十字镐,我们库存里有多少?还有坑木,用来支撑坑道,防止塌方,那需要海量的木材!朝鲜北部的山都快被我们砍秃了,上哪儿找那么多木头去?还有炸药,这更是金贵东西,我们自己生产不了多少,全靠从苏联进口,那都是要用在刀刃上的。”
他的话很有道理,立刻引起了一片附和之声。战争打到这个份上,所有人都知道后勤的重要性。没有物资,再好的战略构想也是空中楼阁。
李云龙早就料到会有人提这个问题,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。
“王副司令,你说的都对。我们是穷,是家底薄。要是我们有美国人那么阔气,一人一辆卡车,一门大炮,老子还用得着像个土拨鼠一样,想着往地底下钻吗?”他先是自嘲了一句,然后话锋一转,变得异常坚定。
“但是,穷有穷的打法!没有工具,我们就不能自己想办法吗?铁锹不够,刺刀、工兵铲能不能用?甚至可以用炮弹壳来挖土!没有炸药,敌人打过来的那些没爆炸的哑弹,能不能派工兵拆出来,废物利用?当年我们在敌后根据地,什么都没有,连枪都是拿大刀长矛换的,不也照样建立了一片天?我们中国军队,最不怕的,就是困难!办法总比困难多!”
“至于坑木,那就更不是问题了。”李云?long笑了笑,“谁说支撑坑道就一定要用上好的木头?我们在国内打仗的时候,老百姓怎么修窑洞的?用石头,用土坯,照样能撑住。朝鲜这地方,最不缺的就是石头!我们可以发动战士们,就地取材,用石头砌支撑墙。不但坚固,还防火,比木头好用多了!”
“这……这能行吗?石头砌墙,那得多慢啊?”有人质疑道。
“慢?总比被敌人的炮弹炸上天要好吧?”李云龙反问道,“一开始可能会慢,但只要我们摸索出经验,发动群众的智慧,速度肯定能提上来。我们可以搞技术革新,搞劳动竞赛,哪个单位挖得快,挖得好,就给他们记功,给他们发奖章!我们这支军队,最强大的武器,不是飞机大炮,而是我们的战士!只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,就没有我们干不成的事!”
他的话语充满了激情和煽动力,让原本沉闷的会场气氛为之一振。那些原本愁眉苦脸的将军们,眼中也开始闪烁起光芒。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延安,在南泥湾,那种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
司令员同志一直在静静地听着,此刻,他猛地一拍桌子,站了起来。
“李云龙说得对!我们共产党的军队,就是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在克服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中成长起来的!现在这点困难,算得了什么?我决定了,全军上下,立刻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坑道构筑运动!这件事,就作为我们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!”
他的目光扫过全场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“我宣布,成立‘志愿军全军工事构筑指导小组’,由我亲自担任组长。李云龙同志,你来当这个常务副组长,具体负责日常工作。从全军给我抽调最优秀的工兵指挥员、坑道作业专家、还有各部队有经验的基层干部,组成一个精干的班子。你们的任务,就是尽快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《坑道作业指导手册》,下发到每一个连队。并且,要组织巡回指导组,到一线去,手把手地教,现场解决问题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李云龙之抗美援朝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李云龙之抗美援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