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此战陛下亲卫、锦衣卫、五军营和桂林卫阵亡将士五千六百三十人,重伤七十一人。”
听到这个数字,朱由榔眉头紧锁,随后看向李成栋部死伤。
“陛下,李逆部訾洲守军阵亡四百二十七人,象山要塞阵亡三千三百九十三人,桂林城外阵亡四千三百八十人。”
“一共俘虏三千六百七十七人,北方战马一千三百二十三匹。”
一战阵亡五千六百三十人,这相当于一个整编卫所,而且是在桂林城外这片不大的平原上进行白刃战。
白刃战的惨烈程度,朱由榔如今也深有体会。
原本桂林卫加上重建的五军营也不过万余人而已,这一战直接损失了桂林一半兵力。
“唉…”朱由榔长叹一声,抬头看向圜殿内的卢鼎。
卢鼎明白皇帝意思,当即躬身下拜:“启禀陛下,我部五千六百人,此战折损七百六十三人。”
朱由榔点点头,接下来是瞿式耜汇报此战的各类物资损耗,以及征调民夫消耗的粮米,再加上战后对象山要塞的重新修补。
今天圜殿内的这场小朝会,完全是为了如何花钱所召开。
户部尚书严起恒躬身道:“陛下,此番大战之后,将士们的抚恤该按照何种标准?”
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御案后的皇帝,他们之中除了卢鼎外,都知道皇帝来到桂林之后通过抄家获得了不少银钱,如今就放在内帑。
此战对于朝廷而言是一场大胜,在如此风雨飘摇的时期,这场大胜对于朝廷而言从流亡政府到抗清旗帜的转变。
对于天而言是从逃亡天子到三军之主的蜕变!
此战之后,无论是皇帝本人还是永历朝廷的声望将上升到极高的高度。
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因为这场大胜,这场大胜将被宣传为 “天不亡明” 的象征。
它向所有尚在观望的势力证明,永历朝廷不仅有存在的名义,更有生存和取胜的能力。
这面抗清旗帜因此变得更加鲜明和具有号召力。
胜利会暂时压制朝廷内部激烈的党争和投降论调。
共同的胜利喜悦和皇帝威望的提升,使得各方力量能更紧密地团结在朱由榔周围,为了中兴的共同目标而战。
此战重创清军在南线最锋利的矛头,这为朝廷赢得宝贵的战略窗口期,用以整合内部、联络其他抗清力量,为后续的生存和反击奠定了基础。
此时正是需要大加抚恤和封赏的时候,这个时候决不能吝惜些许银钱和官职,甚至爵位。
毕竟那些投降建奴的汉奸都能被封王,若是朝廷吝啬这些封赏,恐怕会寒了将士之心,寒了天下人的心。
如何抚恤,如何封赏,还得皇帝说了算,他们这些大臣也只能提提建议。
沉吟片刻,朱由榔开口道:“此战为国捐躯者抚恤与上次一样,至于封赏,焦卿、卢卿,你们今日拟定有功将士名单,朕与内阁看后批红。”
“瞿卿,通知工部,在全城寻找手艺高超的雕刻匠人,真要在桂林为为国捐躯者立碑建祠,不但要让百姓方便祭祀,今后皇家也需祭祀,祭祀规格与太庙同。瞿卿,你们内阁议一议,在桂林城中选择合适的地方。”
瞿式耜和严起恒两位重臣心中先是一惊。
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此举在整个大明朝从未有过,更何况享受与太庙同等规格的祭祀。
此举是否有违礼制?
但随即二人在心中认真思索此举所带来的意义。
他们比谁都清楚,现在朝廷能倚仗的,就是这些浴血奋战的将士。
此议若行,对军心的激励将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。这或许是稳住乃至绑定军队忠诚的最有效手段。
在朝廷漂泊无依之际,树立这样一座“忠烈丰碑”,是在向天下人宣告,朝廷赏罚分明,重情重义,与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的军阀政权有云泥之别。这对于吸引人才、收拢民心至关重要!
想到此处,瞿式耜深吸一口气缓缓整理衣冠,然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语气开口。
“老臣初闻,觉得骇然。可细细想来……陛下说得对!”
若无这些忠勇将士流血,我大明早已血脉流干,又何来宗庙祭祀?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!
他们护卫是天下正气,华夏衣冠!他们,当得起!”
朱由榔满意的点点头,这件事只要内阁同意,接下来的百官朝会,自有内阁众臣与那些反对此事的官员打擂台。
至于武将,朱由榔根本不用担心,此事对于武将而言只有好处。
接下来便是对于此战有功将领的封赏,焦琏自不必说,封平粤伯,至于卢鼎,朱由榔暂时还未想好,还有赵城、瞿式耜、徐啸岳等等一众无论是在前线出力,还是后方调度的臣子,都有封赏。
不过此事无需在圜殿商议。
朱由榔目光扫过殿内一众臣子,现在对于广东是否出兵是个问题,他想听听殿内这几位臣子的意见。
“诸卿,桂林之围已解,李成栋败退。眼下广东空虚,朕在考虑,是否应乘胜出兵,收复广州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明末暴君: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明末暴君: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