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太极沉默地凝视着那座用他子民鲜血浇灌起来的城池,久久不语。脸上的暴怒早已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冷静,甚至带着一丝欣赏。
“好一座大凌河城……袁崇焕,是个人物。”他喃喃道。没有责怪诸将,他知道在那种情况下,强攻这样的筑城工地,损失不可避免。
“传令,留镶蓝旗一部并蒙古兵监视大凌河,深沟高垒,困住他们。其余人马,撤回盛京休整。”他果断地放弃了继续强攻的念头。此战,明朝在战略上得分不少,他需要消化,需要改变。
回到沈阳的皇太极,没有沉浸在失败的懊恼中,反而以更快的速度,推动着一系列的变革。
蒙古会盟·自称可汗: 利用击溃林丹汗的余威,皇太极在沈阳大会归附的蒙古诸部首领,以丰厚的赏赐(金银、布匹、人口)和将原察哈尔部的部分草场分封给科尔沁、内喀尔喀等出力部落为‘赏赐’,迫使诸部承认他为新的蒙古大汗(“博格达·彻辰汗”,意为“宽温仁圣汗”),初步整合了漠南蒙古的力量。
辽西筑垒·以守代攻: 认识到明军火器与城防的厉害,皇太极不再单纯依赖野战突袭。他命令在大凌河对面及锦州城外围、广宁区域,仿照明军,大规模修筑坚固的堡垒群(如义州、大凌河对岸的营盘),挖掘深壕,设置障碍,试图将明军的推进据点也包围起来,并以己方骑兵的机动优势,骚扰明军粮道和城外活动区域。
巩固权威·创建汉旗
借此战功,皇太极进一步削弱了其他贝勒的权势,强化了汗权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从东江军偷袭成功和辽东汉民的反应中,深刻认识到统治区域内汉人的重要性以及火器的巨大威力。
他任命早已归顺的汉官佟养性总管汉民事务,并正式下令,大力扩建“汉军旗”,选拔精壮汉人,配备火器,进行严格训练。
命佟养性“督造仿制红夷大炮,监督朝鲜工匠加快新式鸟铳的生产及一切火器的研发”,对明朝区域的投诚汉人进行重金封赏(汉人)分配土地、给予牲畜、纳入民户,分屯居住。
工匠等手工艺人员还会赏赐金钱。
原辽地汉人采取‘听民乐迁’解除奴籍,分配土地,减免税赋可入汉军旗等措施。
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加强辽地汉民的归属感,也能够从大明区域吸引到更多的人员,在辽地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一支属于后金的,能够拿起武器坚决对抗明军的汉人军队。
崇祯三年的这场多线博弈,表面上明军略占上风,稳住了北线,打击了后金腹地。但皇太极这个枭雄,在挫折中迅速转身,以更深的城府和更务实的态度,开始了后金政权新一轮的整合与蜕变。
战争的形态,正在悄然改变,在这场智谋与实力的比拼中,双方都有得有失去,崇祯帝朱由检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,到达削弱后金势力的目的,但同时也丢失了扶持林丹汗最好的窗口期。
皇太极不愧是枭雄,转化所有危机变成了自己的动力,不但巩固了自己的汗权还笼络了蒙古各部。但也留下了军事科技方面落后于大明的隐患。
这场棋局双方进子对弈,胜负未分。
喜欢撰鼎记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撰鼎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