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一年五月十日,攻克义州后,京营总督张之极麾下的九万大军并未停歇,如同决堤的洪流,浩浩荡荡向东北方向的广宁城席卷而去。义州与广宁,相距不过百余里,大军锋镝所指,旌旗漫卷,烟尘蔽日。
广宁城,作为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冲,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。它背靠医巫闾山,前临沼泽地带,城防经过历年加固,异常坚固。此刻,这座雄城已陷入明军右路军的弧形包围之中。张之极用兵沉稳,并不急于立刻发动总攻。他命令部队在广宁城外十里处扎下坚固连营,挖掘壕沟,树立木栅,构筑炮兵阵地,俨然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。
“王聘,你部前出至城西五里,建立前哨营寨,监视广宁西门动向,并切断其与外部联络。”
“祖大弼,你的关宁铁骑分为数队,广布游骑,清扫广宁周边百里内的所有建奴哨探、屯堡,务必使广宁变成一座孤城!”
“李性忠,步卒各营,轮番上前,佯作攻城姿态,疲敌扰敌,试探其防御虚实!”
一道道命令从右路军大营发出,明军如同经验丰富的猎手,开始有条不紊地收紧套在广宁脖颈上的绳索。每日,都有明军的骑兵小队呼啸着掠过广宁城下,用精准的箭矢或铳弹射杀敢于露头的清军哨兵。夜间,则不时有佯攻的鼓噪声和零星炮火,让城头守军时刻处于紧张状态。
张之极站在望楼上,凝视着这座熟悉的城池,对身旁的副将道:“广宁城坚,石廷柱亦是宿将,强攻伤亡必大。陛下圣意,以压迫为主,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,或迫其弃城而走,乃为上策。即便不能,也要牢牢吸住这股敌军,使其不能东顾,掩护陛下中路军行动。”
与此同时,辽河主战场西岸。
朱由检的中军大营气氛同样凝重。多尔衮的迂回突袭虽被曹文诏、周遇吉联手逼退,未能造成致命破坏,但也像一记警钟,提醒着明军高层,对面的皇太极绝非坐以待毙之辈。更关键的是,横亘在明军主力与辽河渡口之间的西平堡,如同一根毒刺,必须拔除。
西平堡规模不如广宁,但位置险要,控扼辽河上游重要渡口,且守将鳌拜骁勇善战,防御工事极为完备。不拿下西平堡,明军大规模渡河将面临侧翼的致命威胁,后勤粮道也无法安全地前推至河岸。
御帐内,军事会议再次召开。
“陛下,”卢象升指着沙盘上的西平堡,“此堡不拔,我军如鲠在喉。鳌拜残暴,必负隅顽抗。臣观其堡寨,防御重点在于东南两面,临河西北方向,因其背靠河湾沼泽,地势低洼,墙体相对老旧,或可为突破口。然此地亦不利于我军重型火炮展开。”
朱由检沉吟片刻,问道:“我军可用于攻城的崇祯大炮和重型佛郎机炮,部署情况如何?”
负责后勤和装备的官员立刻回禀:“回陛下,已在前线集结崇祯大炮(仿西洋前装滑膛炮)十五位,各类重型军炮、攻戎炮四十余位。崇祯大炮射程远,威力大,可轰击城墙,但移动不便,射速缓慢;将军炮较轻便,利于压制城头,然对墙体破坏力有限。”
“足够了。”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决断,“卢爱卿,朕命你统筹攻打西平堡之战。集中所有崇祯大炮,轰击其西北角低洼处城墙,不求速塌,但求日夜不休,使其墙体松动、裂缝渐扩!以将军炮及佛郎机速射炮压制城头火力。多设旌旗鼓噪于东南,迷惑鳌拜。黄得功部步卒待命,一旦城墙出现可乘之机,即由缺口处蚁附而上,强行突入!”
“臣领旨!”卢象升和黄得功齐声应道。他们知道,这将是一场硬仗,依赖火炮的有限破坏和步兵的血勇。
就在明军积极筹备拔除西平堡这颗钉子时,另一条战线的斗争也在悄无声息却又惊心动魄地进行着。
广宁城内,副将李率泰的内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煎熬。影卫通过内线,成功将一封没有落款、却盖有模糊前明辽东风宪衙门旧印的信笺,送到了他的案头。信中并未直言劝降,而是历数了努尔哈赤、皇太极时期,辽东汉民所遭受的屠戮、奴役之苦,以及李永芳降清后虽得官职,却始终被满洲亲贵视为二等臣子的尴尬处境。更让他心惊的是,信中提及了近期在辽阳、盛京等地秘密出现的明朝皇帝特赦令——凡投降满清之汉人,若能举义来归,皆可免罪,并可依功劳获得国家奖赏。这封信,像一颗火种,点燃了李率泰心中压抑多年的屈辱和对故国的复杂情感。他巡城时更加留意,果然在几条偏僻的巷道和废弃宅院中,发现了更多人为探查的痕迹。
与此同时,远在盛京的皇太极,也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。
崇政殿内,气氛压抑。皇太极首先召见了心腹大臣,秘密商讨应对之策。
“明朝皇帝的特赦令,在辽阳、沈阳等处屡禁不止,城中汉官汉民,人心浮动,此乃心腹之患!”皇太极语气阴沉,“必须加大稽查力度,敢有传播、议论者,立斩不赦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撰鼎记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撰鼎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