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1章李爷爷,这个大机器能画小人儿吗?
京郊,微电子研究院。
曾经那片笼罩在所有人头顶,名为“绝望”的乌云,被一道来自四岁小女孩的、奶声奶气的闪电,劈得烟消云散。
整个研究院,疯了。
不是精神失常的疯,而是打了十倍剂量肾上腺素,进入了一种狂热到极致的、燃烧生命的工作状态。
曾经死气沉沉的走廊里,如今二十四小时人来人往,脚步声急促得像是战场上冲锋的鼓点。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浓重的黑眼圈,眼神却亮得像探照灯,闪烁着一种名为“希望”的、近乎癫狂的光芒。
“数据!3号仿真台的数据出来了没有!快!”
“老张!你的微机电反射镜阵列模型再优化百分之零点一!就差一点!就差一点了!”
“谁他妈又把咖啡当水喝了!给我换成葡萄糖!谁都不许倒下!”
李振华,这位曾经不近人情、脾气火爆的总工程师,此刻彻底变成了一个“神棍”。
他不再相信什么狗屁的半导体物理定律,也不再迷信那些西方人写的教科书。
他唯一的信仰,就是隔壁“游戏室”里那个穿着粉色兔子睡衣的小女孩。
他把姜绵绵下午用橡皮泥捏的一只歪歪扭扭的、长了八条腿的“小狗”,郑重其事地摆在了超净实验室最显眼的主控台上,美其名曰:“镇所之宝,开光圣物”。
所有进出实验室的研究员,都必须对着这只丑萌的“八脚神犬”拜一拜,据说能增加流片成功率。
“屠夫”看得眼皮直跳,悄悄对罗青嘀咕:“‘青鸾’,我觉得这帮搞科研的,比我们这些天天在刀口上舔血的还疯。要不,咱们还是把绵绵带走吧,我怕她以后也变成这样……”
罗青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那群状若疯魔的科学家,又看了看正在游戏室里,认真地用彩色积木搭建“更简单的迷宫”的姜绵绵,清冷的眸子里,泛起了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笑意。
疯了,才好。
不疯,如何成魔?不疯,如何在这绝境之中,杀出一条血路?
三天三夜。
整整七十二个小时,超净实验室里,没有人合过眼。
当最后一组仿真数据,在巨大的屏幕上汇聚成一条完美的、平滑得如同艺术品的绿色曲线时,整个实验室,陷入了一种诡异的、长达十秒的死寂。
紧接着,不知是谁,发出了一声压抑到极致的、如同小兽般的呜咽。
“成功了……”
“仿真……通过了……”
这几个字,仿佛一个信号。
“轰——”的一声,整个实验室,不,是整栋科研楼,瞬间被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彻底淹没!
“我们成功了!!”
“哈哈哈哈!成功了!!”
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,扔掉手里的报告,像个孩子一样,抱着身边同样老泪纵横的同事,又哭又笑。
李振华靠在冰冷的仪器上,双腿一软,直接滑坐在了地上。他看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曲线,看着那套由他亲手写下的、被他命名为“织女”的全新光刻理论,眼泪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。
他不是在“雕刻”芯片,他是在用光,为这个国家,“编织”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!
而指引他找到那些丝线的,是那个还在为“小光线”走不出迷宫而苦恼的小小神明。
……
一周后。
一份没有任何预兆的、甚至显得有些朴实无华的报纸,被送到了全世界各大科技公司、情报机构和国家高层的办公桌上。
——《科技日报》。
这份在普通人看来有些枯燥的行业报刊,在这一天,却用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,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足以颠覆格局的消息。
头版头条,是触目惊心的、加粗加黑的巨大红色标题。
【历史性突破!我国在DUV光刻机光源技术领域取得颠覆性进展!】
标题之下,是一张占据了半个版面的高清照片。
照片上,是一台经过魔改的、造型奇特的DUV光刻机。无数根新增的、如同神经网络般精密的光纤,和一套闪烁着金属光泽的、结构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微机电反射镜阵列,让这台原本平平无奇的机器,看起来像一头来自未来的、狰狞而又美丽的钢铁巨兽。
照片旁边,是王所长和李振华亲自撰写的、经过脱敏处理的技术解读。
“……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光源聚焦思路,创造性地提出了‘多维光场编织’理论。通过‘透明导波结构’和‘纳米级微机电反射镜阵列’,成功将现有DUV光源的能量,在纳米尺度下进行了近乎无损的、超过百次的再聚焦与路径重构,实现了等效7纳米制程的蚀刻精度……”
这篇报道,就像一枚无声的核弹,在整个西方世界,引爆了一场超过12级的超级大地震。
大洋彼岸,荷兰,ASML公司总部。
这家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巨头公司,正在召开紧急董事会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国宝级科研福崽,全院院士抢着带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国宝级科研福崽,全院院士抢着带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