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满的麦香漫过“时间之外”书店的木格窗时,林默正用竹筛簸扬着一把青麦。籽粒在阳光下折射出淡金光泽,其中一粒突然裂开,露出淡蓝的胚芽,在筛面上拼出西安锚点的古城轮廓——这是今晨从关中平原试验田取回的麦种样本,其中混着蓝玫瑰的种子,显微镜下能看到与陈建国锻造的青铜锚点相同的螺旋纹路,仿佛时间在麦粒的饱满中凝成了可触碰的能量载体。
“国家农科院的基因检测出来了,”小雅抱着个藤编囤走进来,囤内的麦粒在翻动中发出沙沙声,“这些麦种的饱满度与七座锚点的能量储备完全同步,每千粒麦含有的时空稳定因子,相当于二十块能量电池的储能,像……被阳光灌饱的时间胶囊。”
藤编囤的底层垫着块北境黑土,土粒间嵌着细小的青铜碎屑,成分与实验基地能量转换器的齿轮残片一致。林默将麦种撒在黑土上,接触的瞬间,麦粒突然按七座锚点的方位排列,在桌面上形成微型的能量矩阵,北境的麦粒覆着白霜,三亚的麦粒裹着海盐,每个方位的籽粒数量,都与对应锚点的能量储备量成正比。
“是李凯发现的‘籽粒记忆’,”他翻开《作物能量储存图谱》的泛黄手稿,其中一页贴着片麦穗标本,李凯的批注写道:“小满的籽粒最懂得充盈,能把时空的能量沉淀成饱满的内核,关中的麦、北境的豆、厦门的稻……不同地域的籽粒,会用各自的方式储存时间的厚度。”陈列柜里的七只陶瓮中,分别盛放着不同锚点的作物籽粒,1999年那只瓮的内壁,还留着苏教授用墨笔标注的饱满度曲线。
老陈推着辆改装过的风选车进来,车厢里的筛选机泛着金属光,风速计指针稳定在“1999m/s”。“这是我爹当年在关中平原用的‘时间风谷车’,”他摇动把手,麦粒在气流中分层飘落,“1999年小满,他跟着李凯筛选第一批锚点麦种,说‘得用三级风慢慢吹,不然时间会在麦粒里空成壳’,你看这筛网的磨损度,二十年了都没深一分。”
风选车的轴承里,缠着极细的蓝玫瑰纤维,在高速旋转中保持着韧性,与麦粒中的蓝玫瑰种子形成能量共鸣。小张的探测仪贴近筛选机时,屏幕上的能量曲线突然与籽粒产生共振,在饱满峰值区形成两道交织的金黄色波浪——像1999年的小满,陈建国校准风速,李凯用比重计测量籽粒密度,苏教授则将蓝玫瑰的花粉混进麦种,说“让花的粉缠着麦的仁,时间才不会被晒得干瘪”。
陶瓮的瓮底刻着行被谷壳覆盖的字:“七谷同仓,时空自盈”。阿月的指尖泛着淡蓝微光,轻轻点在刻字处,七只瓮中的麦粒突然同时跃起,籽粒反射的光在墙上投出七座锚点的立体影像,关中的麦影像裹着麦浪,北境的豆影像掺着雪粒,每个影像的清晰度,都与对应籽粒的饱满度成正比。
“是苏教授设计的‘籽粒结界’,”阿月调出三维能量模型,七处籽粒的能量场在空气中形成相互支撑的仓形防护层,“她让每种籽粒吸收对应锚点的光能,小满的充足日照能让这些能量形成固态储备,你看这组数据,当七谷的千粒重同步达到45克时,周围的时空异常频率会下降99.95%。”
钟表铺的周晴抱着个铜制漏刻走进来,漏壶里装着关中的麦粒,籽粒滴落的速度与锚点的能量脉冲完全同步。“这是老周修复的‘盈时漏’,”她调整漏嘴大小,麦粒在铜盘上堆成微型金字塔,“1999年小满,李凯先生送来的麦种,说‘要让籽粒跟着时间的节奏落,才能记准被填满的刻度’,现在测下来,每小时误差不超过0.02秒。”
漏刻的铜盘里,检测出与蓝玫瑰相同的生物碱,能防止麦粒霉变。国家作物研究所的专家赶来时,带来了更惊人的发现:这些籽粒在萌发时,会释放出特殊的淀粉酶,能分解蚀时虫分泌的能量腐蚀剂,其分解效率与籽粒的饱满度成正比,像一场由作物主导的“时间消化”。
“是‘会充盈的防御’,”专家用谷物分析仪检测麦粒,“李凯和苏教授把锚点的能量储存系统,融入了作物的基因序列,你看这组对比数据,籽粒越饱满的区域,蚀时虫造成的能量损耗就越少。”
老陈从风选车的夹层里翻出个铁皮盒,里面装着1999年的第一捧麦种,籽粒拼出的图案恰好是七座锚点的星图。“我爹的‘麦田日志’里贴着张照片,”老陈指着照片里的麦浪,“小满那天的麦芒上都结着蓝霜,苏教授说‘是时间在给麦粒盖邮戳呢’。”
午后的阳光穿过风选车的筛网,七只陶瓮中的麦粒在光下完成扬选,饱满的籽粒在地面铺成完整的锚点星图。林默按“七谷同仓”的古法,将籽粒按能量等级存入特制的粮仓,关中的麦种放底层,承载最厚重的能量;北境的豆种架中层,平衡严寒的侵袭;厦门的稻种置顶层,锁住湿地的水汽……当最后一把三亚的杂粮归位,风选车突然发出轰鸣,车顶的风向标在空中投射出巨大的籽粒星图,与远处西安锚点的钟楼形成呼应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时空夹缝中的生存博弈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时空夹缝中的生存博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