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的热浪裹着潮湿的水汽,在“时间之外”书店的青砖墙上洇出深色的水痕。林默蹲在后门的水井旁,正用陶瓮收集清晨的雾气,瓮口蒙着的细纱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,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——这些雾滴里藏着七座锚点的能量微粒,显微镜下能看到与陈建国锻造的青铜滤网相同的网格结构,仿佛时间在蒸腾的水汽中织成了可捕捉的网。
“雾霭成分分析出来了,”小雅抱着个冰镇的锡罐跑进来,罐口的白气与空气中的热浪相遇,凝成细小的彩虹,“这些雾气的水分子排列呈蜂窝状,每个孔洞都能锁住相当于0.5立方厘米的时空波动,北境的雾含着冰晶微粒,南境的雾裹着海盐分子,净化效率比普通蒸馏水高47倍。”
锡罐的内壁贴着层蓝玫瑰花瓣制成的滤纸,纤维间嵌着极细的青铜丝,成分与实验基地的冷凝塔滤网完全一致。林默将陶瓮里的雾水倒进锡罐,接触的瞬间,水面突然浮起七朵微型的雾花,与七座锚点的地理轮廓精确对应,西安的雾花泛着古城墙的砖色,敦煌的雾花裹着沙粒的金黄,每个雾花的绽放时间,都与对应锚点的能量蒸腾周期成正比。
“是李凯发现的‘雾霭记忆’,”他翻开《水汽能量学》的线装手稿,其中一页夹着片被雾水浸透的蓝玫瑰花瓣,李凯的批注用朱砂写成:“小暑的雾最懂得包容,能把时空的躁动凝结成温顺的水珠,高原的寒雾、平原的暖雾、海滨的咸雾……不同地域的雾霭,会用各自的方式安抚时间的褶皱。”博古架上的七只青瓷瓶中,分别封存着不同锚点的雾水样本,1999年那只瓶的瓶底,还留着苏教授用松烟墨画的雾流动线。
老陈推着辆改装过的雾收集车进来,车厢里的冷凝板泛着冷光,湿度计指针稳定在“99%”。“这是我爹当年在黄山雾区用的‘时间凝雾车’,”他转动手摇泵,车侧的收雾网开始吸附空气中的水汽,“1999年小暑,他跟着李凯采集第一罐锚点雾水,说‘得用竹炭滤芯慢慢滤,不然时间会在雾里发潮发霉’,你看这滤芯的孔隙,二十年了都没堵一分。”
凝雾车的管道接口处,缠着蓝玫瑰的藤蔓晒干后制成的绳,在潮湿环境中保持着弹性,与雾水中的能量微粒形成共振。小张的探测仪贴近收雾网时,屏幕上的能量曲线突然出现规律的波动,在凝结峰值区形成两道交织的银白色波浪——像1999年的小暑,陈建国更换滤芯,李凯用激光测量雾滴直径,苏教授则将蓝玫瑰的花露滴进储雾罐,说“让花的香融进雾的润,时间才不会被暑气蒸得发燥”。
青瓷瓶的瓶底刻着行被水汽覆盖的字:“七雾同凝,时空自润”。阿月的指尖沾着雾水,轻轻点在刻字处,七只瓶中的雾水突然同时沸腾,雾汽在瓶口凝成七道微型的彩虹,折射的光在墙上投出七座锚点的立体影像,黄山的雾影像裹着松涛,海滨的雾影像掺着鸥鸣,每个影像的清晰度,都与对应雾水的净化能力成正比。
“是苏教授设计的‘雾霭结界’,”阿月调出三维能量模型,七处雾水的能量场在空气中形成相互渗透的云状防护层,“她让每片雾霭吸收对应锚点的水汽能量,小暑的高温能让这些能量形成液态保护膜,你看这组数据,当气雾的凝结效率同步达到98%时,周围的时空异常频率会下降99.98%。”
茶铺的周掌柜提着套锡制茶具走进来,茶壶的壶嘴是用北境寒雾凝成的冰玉雕琢的,倒茶时会自动吸附空气中的燥热因子。“这是老周按1999年图纸复刻的‘润时壶’,”他将雾水倒进茶壶,壶身立刻浮现出流动的水纹,“当年李凯先生送来的雾水样本,说‘要让茶汤跟着雾的节奏凉,才能品出被滋润的时间’,现在测下来,每壶茶的降温速度误差不超过0.01秒。”
茶壶的锡盖里,检测出与蓝玫瑰相同的保湿因子,能防止雾水过快蒸发。国家气象研究所的专家带着云雾探测仪赶来,仪器显示屏上,雾水中的能量微粒正以每秒300次的频率振动,形成肉眼难见的防护网。“这些雾滴在蒸发时,会释放出特殊的负离子群,”专家用吸管取出样本,“能中和蚀时虫分泌的能量燥热剂,其中和效率与雾水的纯净度成正比,像一场由水汽主导的‘时空降温’。”
老陈从凝雾车的工具箱里翻出个防潮盒,里面装着1999年的第一瓶雾水样本,瓶内的沉淀物在光照下显出七座锚点的星图。“我爹的‘雾区日志’里贴着张照片,”老陈指着照片里的云海,“小暑那天的雾海里突然浮出蓝玫瑰形状的云,苏教授说‘是时间在雾里开花了’。”
午后的阳光穿透薄雾,七只青瓷瓶中的雾水在光下同时雾化,在博古架上织成完整的能量云图。林默按“七雾同凝”的古法,将雾水按净化等级注入特制的冷凝塔,黄山的雾水走顶层,吸附高空的燥热能量;北境的雾水走中层,平衡低温与高温的对冲;海滨的雾水走底层,锁住地面的水汽……当最后一滴西安的古城雾水注入,凝雾车突然发出悠长的鸣响,车顶的喷雾装置在空中喷出巨大的雾玫瑰,与远处黄山锚点的云海形成呼应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时空夹缝中的生存博弈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时空夹缝中的生存博弈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