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令人不安的是,几乎在同一时间,将作监几名手艺顶尖、曾参与过某些“特殊项目”(如之前千里镜的研磨)的工匠,突然从原有岗位消失,人间蒸发了一般。生不见人,死不见尸,家人也被以“保护”为名圈禁起来,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。这些人去了哪里?在做什么?
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,被世家谋士们放在一起反复揣摩,得出的结论让他们脊背发凉。
“陛下……究竟想做什么?”太原王氏在长安的宅邸内,王珪的族弟王裕(虚构人物,代表王氏利益)捻着佛珠,眉头紧锁,对着几位心腹幕僚喃喃自语,“若只为皇后调养身体,何须如此大动干戈?设立秘密部门,抽调顶尖工匠……这分明是要研制什么东西!”
“孙思邈乃医道圣手,其价值绝非仅仅调理凤体那般简单。”一位幕僚沉吟道,“结合前些时日宫中用冰异常,魏王弄出那‘千里镜’……属下怀疑,陛下背后那神秘年轻人,恐怕又拿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医道奇术!此番动作,是为了解析、掌握,甚至……量产!”
“量产?”王裕手一顿,佛珠停止转动,“何种医药,需要如此隐秘,甚至动用将作监的工匠?莫非……是能强军健民的秘药?或是可防治瘟疫的奇方?”他想到了历史上那些传说中能决定一场战争胜负,或能拯救一场大疫的“神药”。若真如此,皇室掌握此等利器,对世家赖以生存的“声望”和“民心”,将是何等巨大的打击?
同样的焦虑,在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等家族的密室中弥漫。
最让世家感到无力与恐慌的,是那个“典纂处”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。他们以往无往不利的渗透手段,这次似乎都失效了。
派去打探消息的眼线,要么根本接触不到核心,只能传回些“孙神医每日翻阅古籍”、“几位太医常在值房争论”等无关痛痒的信息;要么,那些人进去后就再难传递有效情报出来,仿佛被无形的手控制住了。关于那几名失踪工匠的消息,更是石沉大海,百骑司的防卫密不透风。
他们知道里面一定在发生着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,却偏偏无从得知具体内容。这种“已知的未知”比完全的未知更令人抓狂。
“我们就像蒙着眼睛站在悬崖边,”范阳卢氏在京的主事人卢承庆(历史人物,此时应尚年轻,此处借用其名代表卢家)对族中子弟忧心忡忡地说道,“我们能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在震动,能听到风声在呼啸,却不知道悬崖有多深,也不知道那股推动我们的力量来自何方,目的何在。陛下如今行事,愈发莫测高深了。”
他们尝试从其他渠道突破。有人建议拉拢那些未被选入“典纂处”的太医,许以重利,探听口风。然而,那些太医要么是真的一无所知,要么是慑于皇权与百骑司的威严,三缄其口,不敢多言。
他们也想过在朝堂上再次发难,但上次用冰之事被轻易挡回的经历犹在眼前。没有确凿证据,仅凭猜测,根本无法撼动决心已定的李世民,反而会打草惊蛇,暴露自己过于关注此事的意图。
世家大族能绵延数百年,历经朝代更迭而不倒,靠的不仅仅是土地和财富,更是对知识的垄断,对经典的解释权,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。他们垄断了教育资源,子弟更容易通过科举入仕;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藏书和家学传承,在学术上拥有极高的话语权。
然而,李世民近几个月来的系列动作,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这一基石。
那个神秘年轻人授课,内容闻所未闻,却能引导皇子造出千里镜;如今,孙思邈入宫,结合那年轻人的“奇术”,很可能在医学领域又会产生颠覆性的成果。如果皇帝手中掌握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、新技术,那么世家在文化上的优越性将荡然无存。
“今日他能造出千里镜,明日他能制出神药,后日呢?”荥阳郑氏的代表在密会中声音低沉,“若陛下真能不断拿出此等利国利民之物,民心所向,还有我世家立足之地吗?届时,我们还有何力量抗衡?”
更让他们细思极恐的是,那个年轻人本身。他就像一颗突然投入棋盘的棋子,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游戏规则。他的知识体系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学派,他的思维方式迥异于常人。对付传统的士大夫,他们有无数手段,或拉拢,或打压,或通过经义辩论占据道德制高点。但对付这样一个存在,他们所有的经验都失效了。
“此人……究竟是人是鬼?是仙是妖?”有人甚至在极度焦虑中产生了荒诞的念头,“为何他的出现,总是伴随着这些匪夷所思之物?”
持续的未知与压力,也开始在世家内部催生出不同的声音。
以崔氏、卢氏为代表的一些较为激进的成员,主张采取更强硬的手段。“不能再坐以待毙!必须想办法弄清楚那‘典纂处’的秘密!哪怕动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,也要揪出那个年轻人的底细!否则,我等皆是俎上鱼肉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