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序流转,悄然进入了贞观八年的十一月。长安城的秋意愈发浓重,早晚时分,空气中已然带上了凛冽的寒意。太液池的水面虽未结冰,但泛起的涟漪也透着清冷。宫人们早已换上了厚实的冬衣,各宫各殿也开始储备炭火,准备迎接漫长的冬季。
清晖园内,林昊站在窗前,望着窗外略显萧瑟的庭院,不由自主地紧了紧身上的衣袍。一股难以言喻的思念涌上心头,并非思念具体的亲人,而是思念那种记忆中冬日里的温暖——那是来自后世北方老家,盘踞在卧室一隅,散发着恒定、干爽热量的火炕。
习惯了暖气空调的他,对于这个时代主要依靠炭盆取暖的方式实在有些难以适应。炭盆不仅热量不均,容易让人燥热上头又脚下冰凉,而且若不注意通风,还有中毒的风险,烟熏火燎也让人不适。
“得想办法改善一下……”林昊喃喃自语。他毕竟是来自后世,拥有超越千年的见识,解决取暖问题并非难事。想到这里,他立刻召来了侍奉在清晖园的内侍。
“去禀报陛下,就说我有些私事相求,想请陛下调派几名手艺好的泥瓦匠和懂得砌灶的工匠过来。”林昊吩咐道。
内侍领命而去。林昊则回到书案前,铺开纸张,凭借记忆,开始勾勒火炕的结构图。他画得十分仔细,烟道如何盘旋,炕洞如何留设,灶口与烟囱的位置关系,以及如何保证排烟顺畅、热量均匀,都一一标注清楚。这对于经历过农村生活、见过老人盘炕的他来说,并不算太难。
不久,李世民便派来了几名看起来就经验老到的工匠,同时他自己也带着几分好奇,亲自来到了清晖园。他很好奇,林昊这次又想出了什么新奇物事,竟然是为了“私事”。
“先生,可是这清晖园有何处需要修缮?或是又有什么巧思妙想?”李世民笑着问道,目光落在了林昊书案上那张刚刚完成的图纸上。
林昊将图纸拿起,解释道:“陛下,并非修缮,只是近日天寒,臣有些怀念家乡的一种取暖卧具,名为‘火炕’,故而想将这寝殿改造一番。”
“火炕?”李世民接过图纸,仔细观看。只见图纸上画的是一个与卧榻结合的砖石结构,内部似乎有复杂的通道,一端连接着灶口,另一端通向烟囱。
“此物有何妙处?”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。
林昊便详细地讲解起来:“陛下请看,此火炕,乃是以砖石砌成中空的床体,内部留有迂回的烟道。使用时,只需在灶口处燃烧柴薪或煤炭,烟火并不直接排出,而是顺着这些烟道在炕体内循环一圈,将热量充分留在砖石之中,最后才从烟囱排出。如此一来,整个炕面便会持续散发出均匀、温和的热量,人卧于其上,从头到脚都是暖烘烘的,且不似炭盆那般燥热呛人,睡眠极为舒适。可谓‘一炕暖,满屋春’。”
他一边说,一边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:“关键在于这烟道要设计合理,确保排烟顺畅,不能倒烟;炕面要平整,缝隙要抹平,防止漏烟;灶口与烟囱的高差也要注意,以形成足够的抽力。”
那几名工匠围在一旁,听着林昊的讲解,看着那清晰明了的图纸,眼睛越来越亮。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,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和妙处。
“妙啊!此设计真是巧夺天工!”为首的老工匠忍不住赞叹,“如此一来,热量蕴于炕体,徐徐散发,不仅取暖效果极佳,更能节省燃料,且安全得多!林先生真乃神人也!”
另一名工匠也激动地说:“先生放心,此物结构看似复杂,实则原理清晰,依图施工,小的们定能给您盘好!明日一早,小的们便带着青砖、黄泥、坯料等一应材料过来,保准三两日之内,就让先生睡上这暖炕!”
李世民在一旁听着,看着图纸,眼中也闪烁着浓厚的兴趣。他自幼习武,不惧寒冷,但身为帝王,深知冬日严寒对百姓,尤其是对老人、幼儿的威胁有多大。每年冬季,长安乃至各地都难免有冻馁之人。若此“火炕”果真如林昊所言,取暖效果好又相对节省燃料,那对于大唐的黎民百姓而言,无疑是又一桩莫大的福音!
这似乎不像千里镜、火炮那般关乎军国大事,也不像高产作物那般直接决定国本,但这等贴近民生、改善百姓具体生活质量的发明,其意义同样深远。它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无数人在寒冬里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感。
“先生此举,又是惠及万民之善政啊!”李世民感慨道,“待先生这火炕盘好,朕定要亲自来体验一番。若果真妙用无穷,朕当令将作监学习此法,或可在宫中、官衙乃至民间逐步推广。”
林昊谦逊道:“陛下过誉了,臣只是畏寒,取巧罢了。此法若真能对百姓有所助益,自是再好不过。”
李世民拿着那张火炕图纸,越看越是满意。他发现,林昊带来的,不仅仅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军国重器、农事祥瑞,还有这些看似细微,却能实实在在提升生活品质的智慧。这让他对这位来自后世的年轻人,更加钦佩和依赖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