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观九年,元日。
当第一缕熹微的晨光穿透薄雾,洒在清晖园的窗棂上时,林昊已然醒来。火炕的余温尚在,驱散了黎明前的最后一丝寒意。他推开窗户,深深吸了一口凛冽而清新的空气,一夜的沉淀与思索,让他的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澈和坚定。
昨日家宴的温情与孤独交织的复杂心绪,已然被一种更为积极的决心所取代。既然命运将他抛掷到这千年之前,既然回归无望,那么沉溺于自怜自艾毫无意义。与其被动地作为一个被“圈养”的奇人异士,不如主动地去拥抱这个时代,利用自己脑海中的知识,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。
“改变……不一定非要盯着那些军国重器、高产作物或者宏大的制度改革。”林昊凝视着窗外庭院中凝结的霜华,心中思忖,“那些东西固然重要,但见效慢,阻力大,且牵涉太广。或许,可以从一些更贴近民生、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却又能在短期内让普通百姓真切感受到好处的事情入手。”
一个念头,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,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绪——盐!
作为历史系的学生,他对古代盐业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。盐,不仅是调味品,更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。在这个时代,盐的供应和价格,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质量。
他回忆起所知的唐代盐业情况:普通百姓大多食用的是粗盐,这种盐开采或煮炼工艺落后,含有大量的泥沙、镁钙化合物等杂质,味道苦涩,色泽浑浊,即便如此,价格也非寻常农家能够轻松承受。许多贫苦人家甚至买不起盐,只能在烹饪时用一块浸过醋或酱汁的布(醋布)在锅里涮一涮,勉强获取一点咸味。而品质稍好的“青盐”(主要指池盐或某些井盐),色泽稍好,杂质较少,口感有所改善,但那是达官贵人、富商巨贾的专属,价格高昂。
“但这个时代,其实并不缺盐。”林昊走到书案前,铺开纸张,一边研墨,一边梳理思路,“中国内陆有着丰富的池盐、岩盐(矿盐)资源,海边更有取之不尽的海水。问题在于提炼技术!”
这个时代的制盐方法,无论是沿海的煎煮法,还是内陆的池晒法,都难以有效去除盐中的杂质。尤其是那些含有较多硫酸镁、氯化镁等物质的矿盐或某些地区的池盐,因味道苦涩且有轻微毒性(实为杂质导致的不适),被称为“毒盐”,往往被弃之不用。
“而这些所谓的‘毒盐’,在后世看来,不过是纯度问题。”林昊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,“通过相对简单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提纯,完全可以将这些‘毒盐’、粗盐,变成洁白、纯净、口感纯正的精盐!”
他想到了几种在唐代技术条件下有可能实现的提纯方法:
1. 溶解、过滤、重结晶法: 这是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思路。将粗盐或粉碎的“毒盐”溶解于水,利用杂质不溶于水或溶解度不同的特性,通过多次沉淀、过滤(可以用细棉布、多层砂石、木炭层等作为滤材)去除不溶性杂质和部分色素。然后加热滤液,蒸发水分,使纯净的氯化钠重新结晶出来,得到精盐。
2. 化学沉淀法: 针对溶于水的钙、镁离子等杂质,可以尝试加入纯碱(碳酸钠,唐代已有,称为“石碱”或“花碱”,可从某些植物灰或矿物中提取)或生石灰水(氢氧化钙),使其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、氢氧化镁沉淀,再过滤除去。
这些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设备,核心在于思路和流程的控制。一旦成功,意义将是颠覆性的!
首先,原料来源极大扩展。那些原本被废弃的“毒盐”矿、品质低劣的粗盐,都可以成为制造精盐的原料,相当于凭空增加了巨大的盐资源。
其次,成本有望大幅降低。原料成本低,生产工艺相对简单,意味着精盐的出厂成本可以控制在很低的水平。
最终,盐价下降,惠及百姓。如果朝廷能主导或鼓励这种新式制盐法,并适当调整盐税政策,完全有可能让洁白如雪、味道纯正的精盐,价格降低到让普通百姓家庭也能经常购买的程度。这不仅能改善民生,提升百姓的身体素质,更能极大地提升民间对朝廷的拥戴,稳固统治根基。
这对于立志做一代明君、开创盛世的李世民来说,无疑是一项看得见、摸得着,且能快速收获民心的巨大功绩!
想清楚了这些,林昊不再犹豫。他提起笔,开始详细绘制精盐提纯的工艺流程图,并标注出关键步骤和所需的大致材料。他写得非常详细,力求让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看懂。
“就从这小小的一粒盐开始吧。”林昊放下笔,看着纸上清晰的流程,心中充满了期待,“让大唐的百姓,先吃上干净、便宜的好盐。”
他唤来内侍,吩咐道:“去禀报陛下,就说我有关于改善民食、增加国库收入的新策欲献上,请陛下得暇时召见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