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观九年八月,两仪殿内,暑气被厚重的殿墙与放置于四角的冰盆驱散,留下满室清凉。李世民正与房玄龄、长孙无忌、魏征、李靖等几位心腹重臣商议着关于辽东的军务筹备以及“均平徭役”政策在地方推行遇到的阻力。殿内气氛严肃,每个人都凝神静气,分析着各方奏报。
就在这时,内侍常侍张阿难手捧一个覆盖着黄绸的托盘,脚步轻捷却沉稳地走入殿内,躬身禀报道:“陛下,清源县侯命人从将作监送来此物,言说此乃与国子监孔祭酒约定之‘格物试验班’首期成果,特呈陛下御览。”
殿内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。与孔颖达的半年之约,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,也知道林昊近月来频繁出入将作监,似乎在鼓捣什么与“纸”相关的东西。此刻听闻成果已出,不由得都生出了几分好奇。
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,他微微颔首:“呈上来。”
张阿难上前,将托盘恭敬地置于御案之上,然后轻轻掀开了黄绸。
托盘内,整齐地叠放着一沓略显淡黄、但质地均匀的纸张。与众人平日惯用的洁白麻纸或皮纸不同,这纸张颜色更朴拙些,但厚薄一致,表面平整。旁边还有一卷详细的工艺流程图解,以工笔细绘,并附有文字说明。
李世民伸出手,指尖最先触碰到的是那张工艺流程图纸,他迅速浏览了一遍,当看到核心原料赫然标注着“嫩竹”二字,以及其后一系列浸泡、蒸煮、捣浆、抄造的精炼步骤时,他的瞳孔猛地一缩。作为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帝王,他几乎瞬间就明白了这其中的巨大意义。
他强压着内心的激动,又拿起一张成品竹纸,仔细摩挲感受。纸张柔韧,触感虽略糙于顶级纸张,但绝对远胜于他想象中“廉价纸张”应有的品质。他取过御笔,蘸墨在其上随意书写数字,墨迹迅速被纸张吸收,清晰而不晕染。
“好!好!好!”李世民连道三声好,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,他将手中的竹纸递给下首的房玄龄,“玄龄,你们都看看,都看看此物!”
房玄龄接过,仔细审视,又传递下去。长孙无忌、魏征、李靖等人一一传看,他们的表情从最初的疑惑,迅速转变为惊讶,继而化为与李世民相似的激动与了然。
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政治家,如何能看不透这看似朴拙的纸张背后所蕴含的雷霆万钧之力?
房玄龄手指微微颤抖地抚过纸面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:“以竹为料……生长迅捷,取之不尽……若依此工艺流程,其造价,恐不及现今市面纸张十之二三!此乃……此乃普惠天下寒士之祥瑞啊!”
长孙无忌目光锐利,接口道:“不止于此!此前活字印刷之术虽成,然纸张价昂,大量刊印典籍仍成本巨大。如今有此廉价竹纸相辅,刊印书籍之成本将大大降低!昔日世家倚仗家藏万卷经史子集而垄断清议,今后……”他没有再说下去,但殿内所有人都明白——知识的壁垒,将被这廉价的竹纸与高效的印刷术,硬生生撞开一个巨大的缺口!
魏征素来严峻的脸上也露出了罕见的赞许之色:“清源县侯此举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以此纸刊印圣贤书,广布天下学塾,则教化大兴,野无遗贤可期矣!”他看重的是文教普及对社稷民生的根本性影响。
李靖虽主要负责军务,此刻也感慨道:“林县侯真乃天赐我大唐之瑰宝!前有震天雷、燧发枪利我军武,今有此竹纸惠我文教,文武之道,皆得裨益!”
李世民看着心腹重臣们激动难抑的神情,霍然起身,他心中的蓝图愈发清晰。他仿佛已经看到,无数廉价的书籍如同溪流汇成江河,流向大唐的每一个州县,无数的寒门学子因此得以窥见知识的殿堂,而世家门阀把持选官议政的根基,正在被悄然动摇。
“传朕旨意!”李世民的声音斩钉截铁,回荡在殿中,“着将作监立即增设专司竹纸制造之作坊,抽调得力工匠,依此工艺流程,全力赶制,加大生产!务求在最短时间内,使此竹纸能量产充足!”
他略一沉吟,目光炯炯:“生产出来的竹纸,悉数运抵东宫!命太子督管其宫内印刷工坊,以此竹纸,加大《五经定本》、《算经十书》等典籍的刊印数量!首批刊印之书,朕要亲自过目!”
这道命令意义深远。将生产与刊印的权力牢牢掌控在皇室手中,由太子亲自督办,既是对李承乾的锻炼,更是向天下人宣告,普及文教、打破垄断,是皇帝与太子的共同意志,是大唐未来的国策!
“臣等遵旨!”众臣齐声应道,声音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。他们知道,手中这张看似轻飘飘的竹纸,其重量,却足以撬动整个时代的格局。一场无声的变革,已然随着这竹纸的诞生,拉开了序幕。而那个带来这一切的年轻人,清源县侯林昊,在他们心中的地位,已然无可撼动。
喜欢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意外穿越大唐,李世民乐疯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