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星空的异常闪烁与五行蕴灵鼎的雀跃共鸣,像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玄灵子(林玄)和苏清月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。那种感觉并非危机预警,更像是一种遥远的、充满奥秘的呼唤,带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。
“那颗星……资料库显示是‘天枢-7’,一颗位于太阳系外围柯伊伯带附近的矮行星,成分不明,轨道奇特,一直没什么研究价值。”苏清月快速调取了天文数据库,眉头微蹙,“但它现在的能量辐射模式……完全不符合已知的任何天体物理规律。”
玄灵子闭目凝神,全力感应着灵鼎传递来的信息。那是一种渴望,一种对某种同源、或者更高级别能量的向往。“灵鼎似乎……认识那颗星?或者说,认识那颗星此刻散发出的能量气息?”
两人将这一发现告知了沈墨言。沈墨言高度重视,立刻协调天文台和空间监测部门对“天枢-7”进行持续追踪和深度扫描。然而,除了那持续不断、规律难寻的闪烁外,并未发现其他异常,其能量辐射强度也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仿佛那闪烁只是一种视觉现象,而非能量释放。
“会不会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自然现象?或者……是某种地外文明的信标?”沈墨言提出猜想。
“不像信标,更似……共鸣。”玄灵子沉吟道,“如同钟磬相应,非刻意为之,乃频率相合。灵鼎与那星光,或许源于同一‘道’。”
尽管原因不明,但这起事件让玄灵子意识到,这个世界,这个宇宙,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广阔和神秘。他的目光,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座城市,一个星球。
随着“灵枢阁”的名声在特定圈层内越来越响亮,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:如何将这种融合了古典医道与现代科技的独特医学体系,以一种更规范、更可持续的方式运作下去?仅靠他和苏清月两人,精力终究有限。
在沈墨言的建议和协调下,玄灵子开始着手将他所掌握的、经过验证安全有效的部分太素医理和导引术,进行系统性的整理、简化,并尝试与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接轨。
他首先在“太初研究所”内部开设了小范围的讲座,听众是研究所内那些对古医学和超自然现象有着浓厚兴趣、且背景可靠的年轻研究员和医护人员。玄灵子摒弃了玄奥的术语,尽量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,阐述“气血”、“阴阳”、“经络”等概念,并结合实际病例和能量监测数据,展示其客观存在与调控原理。
起初,这些习惯了数据和逻辑的研究员们将信将疑。但当玄灵子通过银针导引,让一位长期受不明原因偏头痛困扰的研究员当场症状缓解,并通过脑波监测仪显示出其紊乱的脑电波趋于平稳时;当苏清月仅仅通过观察一个人的“气色”和“辉光”,就准确判断出对方近期熬夜过度、肝火旺盛,并给出针对性调理建议后,质疑声渐渐变成了惊叹与求知欲。
苏清月在这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。她兼具现代医学知识和幽冥(太素)灵觉,能很好地充当“翻译官”和“实践者”,将玄灵子那些深奥的理论,转化为更易被接受的实操技巧和案例分析。
同时,玄灵子也开始整理一些最基础的、具有普适性的养生导引术和药膳食谱。他深知,高深的修炼法门不可轻传,但一些强身健体、调和阴阳的基础方法,若能惠及大众,亦是功德无量。这些整理好的资料,经过研究所和相关部门严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审核后,会以“传统养生保健操”或“药膳推荐”等形式,谨慎地在小范围内试点推广。
王凯也找到了用武之地,他负责将这些晦涩的古文口诀和动作要领,编写成生动有趣、配有漫画示意图的网络教程和文章,在规定的渠道内发布,反响出乎意料的好。许多亚健康状态的都市白领和注重养生的老年人练习后,都反馈睡眠改善、精力提升。
这一日,灵枢阁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。一位满头银发、精神矍铄、身着中山装的老者在沈墨言的陪同下前来。老者虽年事已高,但步履沉稳,眼神锐利,周身气场圆融而厚重,绝非寻常老人。
“林小友,苏小友,这位是周老先生,是我国航天工程和高等物理领域的奠基人之一,也是‘天网计划’的倡导者。”沈墨言恭敬地介绍道。
周老先生笑着摆摆手:“老啦,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。墨言跟我提过你们很多次,尤其是解决了‘混沌场’那个大难题,了不起!真是英雄出少年!”
寒暄过后,周老先生说明了来意。他并非来看病,而是带来了一个困扰他许久的理论难题。
“我研究了一辈子宇宙,越是深入,越是觉得我们知道的太少。”周老先生目光深邃,“尤其是在涉及引力和空间本质的领域,现有的理论模型到了微观和宏观的极限处,总是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。我最近在构思一个新的理论框架,试图将‘能量’与‘信息’作为更基本的宇宙要素,但缺乏一个关键的、能将它们统一起来的‘桥梁’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我在现代用医术修仙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我在现代用医术修仙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