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商朝集团有限公司”成立后,遇到的第一个奇葩管理难题,不是市场(天下)波动,也不是竞争对手(暂时没有),而是——公司总部地址老变!也就是史书上说的“频繁迁都”。
汤董事长定都于亳(一般认为在今河南商丘一带),本以为可以安心发展业务了。结果没过多久(可能几年,也可能几十年,甲骨文记录模糊),就发现各种不爽。
可能是洪水泛滥(办公环境恶劣),可能是土地肥力耗尽(周边资源不足),可能是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(本地关系网太难搞),也可能是……占卜显示此地“不吉”(老板迷信)。
于是,经过一番“啃甲骨”问神后,汤董事长的继任者们(儿子和外丙、仲壬,孙子太甲等)开始了一场漫长的“搬家之旅”。
仲丁迁于嚣(亦作隞,今河南郑州附近)。 河亶甲迁于相(今河南内黄)。 祖乙迁于邢(今河北邢台)又迁于庇(地点不详)。 南庚迁于奄(今山东曲阜)。 ……
每一次迁都,都好比一次超级大型的“公司整体搬迁”。
· 行政中心要搬:天子朝廷、百官衙门。
· 核心资产要搬:青铜器、玉器、贝币、粮食储备。
· 核心团队及家属要搬:王室、贵族、军队。
· 甚至连“数据中心”(占卜用的甲骨档案)都得小心翼翼打包带走!
工程量巨大,劳民伤财。每次搬迁,都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和一段时间的混乱。百姓怨声载道:“老板们又抽什么风?刚安定下来又搬?”“这迁都的频率比我换锄头还勤快!”
朝廷里的大臣们也头疼不已:“丞相,这次搬迁的预算超支了!”“工部尚书,新都城的宫殿什么时候能修好?”“兵部尚书,迁徙路上的安保工作安排好了吗?”
烧烤台上的帝王们看到商朝这帮董事长们如此折腾,表情各异。
朱元璋得意地撸着串:“看看!咱就把京城定在应天(南京),多踏实!迁都?不存在的!等等……”他突然想起什么,扭头看向旁边的朱棣。
朱棣正默默烤着一只肥羊腿,感受到老爹的目光,立刻抬头望天,假装什么都没听到。(内心OS:爹,您放心,我迁都北京那是为了国防大局,跟商朝这帮瞎折腾不一样……)
北魏孝文帝元宏(也被拉来凑热闹)点头表示理解:“迁都确乃国之大事,虽有阵痛,但若为长远计(如朕迁都洛阳以推行汉化),亦值得。然如商朝这般频繁,恐非善策。”
乾隆(摇着扇子):“朕倒是六下江南,但那是巡幸,不是搬家。商朝这效率……堪忧啊。”
盘庚(商朝中期一位重要君主,此刻还在后台等待出场)看着光屏上前辈们的迁都记录,眉头紧锁,似乎在酝酿一个大计划。
频繁迁都,成了早期商朝管理上一个显着的特点(或者说槽点),也反映了当时王朝面临的种种内部困难和某种程度上的决策随意性(毕竟常靠“啃甲骨”)。
---
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帝王串串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