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虚拟茶水间)
汉武帝刘彻:@汉高祖刘邦,爷爷,你和项羽当时是啥关系?听说还拜把子了?
汉高祖刘邦:咳咳,战略合作伙伴!暂时的!那小子拳头硬,不得先哄着?就像你哄着卫青舅舅……啊不,重用卫青大将军一样。
宋仁宗赵祯:羡慕这种可以“竞合”的关系,我们大宋和辽夏,那基本就是纯“竞”了,还得年年给对方打钱(岁币),心疼我的预算……
项羽(路过):哼!刘邦老儿,虚伪!
【正文】
巨鹿一战,项羽的“西楚霸业”成为了市场上最具话语权的力量。而刘邦的“汉中普惠”,虽然避开了主战场,但也凭借其独特的“猥琐发育”策略,成功刷了不少经验值,团队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。
这两家目前最大的反秦初创企业,进入了一种极其微妙的“竞合”(Coopetition)关系。
合作的基石:共同的“竞对”
当前,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(竞对)依然是濒临破产但余威尚存的大秦集团。推翻秦朝,是两家公司共同的短期战略目标(OKR)。因此,在名义上,他们同属于以楚怀王为“名誉董事长”(相当于创业大赛评委主席)的反秦联盟。楚怀王为了平衡两家势力,也曾立下“怀王之约”:“先入定关中者王之”——谁先拿下关中(大秦集团总部所在地),谁就当关中王。
这个约定,就像投资人对两个创业团队说的:“谁先做出产品原型(拿下咸阳),谁就拿A轮大头。” 这既是激励,也为日后的竞争埋下了伏笔。
竞争的暗流:模式与路线的差异
项羽走的是“霸道总裁”路线,信奉的是“武力并购”和“绝对控股”。他的团队核心是家族成员(如项梁、项伯)和勇猛的战将(如英布、龙且),企业文化强调忠诚、勇猛和绝对执行力。在项羽看来,市场(天下)就应该由最强的人来整合,其他人要么被收购,要么被消灭。
刘邦则走的是“平台型”路线,讲究“资源整合”和“生态共建”。他的团队三教九流,有县吏萧何(行政/财务)、屠夫樊哙(安保/冲锋)、吹鼓手周勃(多面手)、甚至还有底层混混卢绾(发小/关系户)。刘邦本人善于放权,能听进不同意见,CEO当得有点像产品经理,主要工作是协调各部门(各人才),发挥他们最大的效能。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的“商业帝国”。
这种根本性的差异,导致了两家即使在合作期间,也充满了猜忌和防备。
“盟约”下的算计
项羽在搞定章邯的收编工作后(章邯率秦军投降,相当于被“恶意收购”了),挥师西进,准备接收大秦总部。然而,他却接连收到不好的市场情报:
“报告项总!刘邦的‘汉中普惠’已经攻破武关,接近咸阳了!”
“报告!听说刘邦进入咸阳后,秋毫无犯,还和关中父老‘约法三章’,口碑刷得飞起!”
“最新消息!刘邦封锁了函谷关,看样子是想独占总部资产,拒绝我们进入!”
项羽一听,勃然大怒。自己在前线打生打死,消耗了“大秦平叛基金”的主力,结果被刘邦这个“草根”摘了桃子?这能忍?他立刻下令:“全军加速前进!给我打到函谷关下!”
此时的刘邦,其实内心也很忐忑。他确实想按照“怀王之约”当关中王,但他手下的“市场总监”张良和“首席战略官”萧何非常清醒。
张良对刘邦说:“老板,我们现在和‘西楚霸业’估值(兵力)相差太远,硬刚就是找死。必须示弱,把到手的‘控股权’先让出去,换取生存空间。”
萧何也补充:“没错,我们的现金流(粮草)和团队战斗力都不如对方,现在不是争‘董事长’位置的时候。先保住团队,拿到融资(封地)才是关键。”
刘邦虽然心里一万个不情愿(毕竟咸阳的宫殿和财宝太诱人了),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劝。他立刻调整策略:
1. 退出咸阳,还军霸上,表示无意占据总部。
2. 派人给项羽送信,语气极其谦卑,表示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给项羽“打前站”,绝无二心。
3. 紧急联系自己在项羽阵营的“内线”——项羽的叔叔项伯,进行危机公关。
项伯这个人,颇有点“家族企业里和稀泥的老好人”属性。他收了张良(老朋友)的好处,连夜跑到项羽面前给刘邦说好话:“沛公要不是先打进关中,您哪能这么顺利进来呢?人家有功,咱们不能打功臣,寒了天下创业者的心啊!”
项羽被项伯这么一劝,加上刘邦态度极其“端正”,怒火暂时平息了一些。他决定,在鸿门这个地方,召开一次“项目复盘暨未来发展磋商会”,请刘邦团队过来“聊聊”。
【本章吐槽】
· HR(人力资源)视角:项羽的团队文化过于强调“武力值”,导致谋士(如范增)的绩效(建言)常常被忽略。而刘邦团队虽然人员背景复杂,但互补性强,HR部门(主要是萧何)在人才盘点和发展上做得不错。
· 投资分析师报告:“西楚霸业”估值虽高,但风险集中(过度依赖CEO个人能力);“汉中普惠”估值潜力大,团队结构健康,建议长期观察。短期看,建议持有“西楚”观望“鸿门会议”结果。
---
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帝王串串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