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刘联盟虽然成立,但双方实力对比依然悬殊。曹操大军约二十余万(虽无八十万之巨,但数量仍远胜联军),且新得荆州水军,士气正盛。联军方面,周瑜指挥的江东水军是核心力量,刘备部队更多是担任侧翼和辅助角色。
这场“反并购战”的胜负手,不在于正面硬碰硬,而在于技术和信息。
第一回合:技术侦察与反侦察。
曹操的北方军队不习水战,在长江上颠簸晕船,严重影响战斗力。于是,曹操下令用铁链将大小战船首尾相连,形成“连环战舰”。这在客观上解决了颠簸问题,提升了稳定性和士兵的舒适度,仿佛将一个个小舢板整合成了一座座水上移动堡垒。
周瑜方面的老将黄盖,敏锐地发现了这个“技术漏洞”。他向周瑜提出:“今寇众我寡,难与持久。然观曹军船舰首尾相接,可烧而走也。” 这个“火攻”方案,就是针对“连环船”这个技术缺陷的致命一击。相当于发现了对方核心产品的一个致命BUG。
第二回合:信息欺骗与反欺骗。
光有火攻的想法还不够,如何让火船靠近曹操的船队是关键。为此,周瑜、黄盖、诸葛亮等人联手导演了一场精彩的“信息战”(商业间谍与虚假情报战)。
1. 苦肉计: 周瑜借口黄盖怠慢军令,当众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。黄盖随后派人送信给曹操,表示要投降。这相当于派出了一个“双面间谍”,向曹操传递虚假的“内部高管叛逃”信息。
2. 诈降书: 黄盖在信中极力渲染江东内部的矛盾和周瑜的刚愎自用,并表示愿意带着部分船只和粮草来投诚,作为内应。
3. 气象利用: 诸葛亮凭借其知识,预测出届时将会有东南风。这为火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“外部环境”支持。(后世演义将此神化为“借东风”)。
多疑的曹操,在接连的胜利和绝对的实力自信下,这次却犯了致命的错误。他轻信了黄盖的投降,认为这是孙氏集团内部离心离德的体现。他没有对这个“送上门的馅饼”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。
与此同时,联军方面则在进行紧张的“产品测试”和“战前准备”。周瑜命人准备了数十艘艨艟斗舰,里面装满浸透鱼油的干柴枯草,外面盖上帷幕,插上军旗,伪装成粮船。只等东南风起,黄盖的“火船”就将作为“特洛伊木马”,冲向曹军的连环船阵。
大战前的宁静,充满了算计与杀机。双方在技术、情报、心理层面的暗中过招,已经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走向。
【跨时空吐槽】
康熙(对信息战高度关注):“用间之道,存乎一心!周瑜、黄盖此计,深得精髓。这曹操,平素多疑,此番却如此大意,可见连胜之下,人心易骄。这商场(战场)之上,情报真伪,实在关系身家性命!”
---
烈焰焚江:一场改变市场格局的火攻
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冬,决定命运的夜晚终于到来。
江面上大雾弥漫,东南风渐起,而且越来越急。黄盖按照预定计划,率领着几十艘装满引火之物的“火船”,打着投降的旗号,向江北曹军水寨驶去。曹操和麾下将领听闻黄盖来降,都兴奋地走出船舱观望,丝毫没有戒备。
当黄盖的船队行驶到距离曹军水寨只有二里多远的地方时,黄盖一声令下,所有船只同时点火!此时东南风正猛,这些点燃的“火船”如同离弦之箭,顺着风势,急速冲向曹军那些被铁链锁住、无法灵活移动的“连环战舰”。
火借风势,风助火威。顷刻之间,曹军水寨变成了一片火海。木制的战船被烈火吞噬,铁链传导热量,使得所有连在一起的船只都无法幸免。江面被映照得如同白昼,曹军士兵在烈焰中哭嚎奔逃,跳水者不计其数,场面极度混乱。
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火灾,这是一次针对核心资产的精准、毁灭性打击。曹操的整个“水上运输部门”和“江防事业部”,在短短几个小时内,化为乌有。
与此同时,周瑜指挥联军主力舰队,趁着大火和混乱,擂鼓进军,对曹军发起了总攻。刘备的部队也在陆上配合,截杀溃逃的曹军。
曹军大败。陆军因水军覆没而失去屏障和后勤支持,加上瘟疫流行(恶劣工作环境导致员工健康状况恶化),士气崩溃,兵败如山倒。曹操本人也在张辽等将领的保护下,仓皇从华容道徒步逃跑,一路狼狈不堪,遭遇多次惊险。
赤壁之战,以孙刘联军的全面胜利告终。 这场战役,不仅仅是击退了一次进攻,更是彻底改变了资本市场的格局:
1. 曹操(曹氏集团): 吞并南方、统一市场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。被迫退回北方,从此转向巩固现有市场,失去了短时间内完成垄断的机会。
2. 孙权(孙氏集团): 成功抵御了行业巨头的恶意并购,保住了公司的独立性和江东市场。威望达到顶峰,从“守成之主”真正成长为一方霸主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帝王串串烧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帝王串串烧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