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明月农场,稻浪翻滚,层层叠叠的金黄铺展至天际。月尘带着农场工人们手握镰刀收割,而在一旁的打谷场上,传统打谷机正被工人们踩得吱呀作响,木质榔头敲打稻穗的声与机器的轰鸣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交响。
这是收第二季稻米了。月尘站在田埂上,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道,明月农场的粮食亩产量,指的是脱壳后的稻米产量。这才是真实的数据。
他俯身捡起几粒散落的稻谷,在掌心搓了搓,露出里面饱满的米粒:您看,颗粒饱满,色泽透亮。
田垄间,一群小麻雀扑棱着翅膀,在稻茬间蹦跳觅食。几只散养的母鸡带着毛茸茸的小鸡崽,悠闲地在田埂上踱步,不时低头啄食遗落的稻谷。
小麻雀吃了不少害虫,散落的稻谷就当是付给它们工资吧。月尘笑着说,指着远处正在啄食稻穗的公鸡,这些鸡鸭鹅也是我们的义务除虫员,它们的粪便又是天然肥料,循环利用。
打谷场边,《华夏农耕》纪录片剧组正在紧张拍摄。演员们穿着粗麻布衣,头戴草帽,脚踩草鞋,汗流浃背却满脸兴奋。
几名手持青铜镰刀,弯着腰在稻田里地割稻,稻穗在刀锋下纷纷倒下,被捆成一个个稻个子。
两个壮汉踩着木质打谷机的踏板,带动榔头上下敲打铺在石板上的稻穗,金黄的稻粒从穗上脱落,滚入下方的竹筐。
女演员们手持竹耙,将打下的稻谷均匀摊开,在阳光下铺成一片金色。
这打谷机真沉!饰演古代农夫的演员小王擦着汗笑道,我踩了十分钟,腿都酸了。
这才哪到哪?月尘递给他一碗水,古代农民从早干到晚,靠的就是这股子韧劲。
月尘为剧组准备的古代农家饭在田边支起的大铁锅里冒着热气:
糙米饭,粒粒分明,带着淡淡的麦麸香气。 咸鸭蛋切瓣,蛋黄油润如金,萝卜白菜腌制的咸菜,切成细丝,酸脆开胃, 水煮青菜,碧绿如翡翠,白水煮五花肉,肥瘦相间,蘸着粗盐食用。
这是粮食丰收时才舍得吃的好菜。月尘指着肉碗说,平时农户连糙米都舍不得多吃,得留种。
导演兴奋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:这些场景太真实了!比道具做得还自然。
月尘点点头:我们农场不仅是种粮食,也是在传承农耕文化。现在很多年轻人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。
他指向远处正在晾晒的稻谷:您看,古代没有烘干机,全靠日晒。农民得看天吃饭,晒谷时要防雨,还要防麻雀偷吃。
一位女演员穿着草鞋,模仿着农民的动作翻晒稻谷,感叹道:原来一粒米背后有这么多汗水。
收割机驶过田垄,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;打谷机的声与演员们的笑闹声此起彼伏;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,拍摄着丰收全景。
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。导演对月尘说,既有古代的质感,又有现代农业的效率。
月尘望着忙碌的农场,心中满是欣慰:传统不是守旧,而是让智慧延续。
他转身对正在拍摄的工作人员说:明天带你们看风车磨面,古代人连石磨都要讲究阴阳咬合呢。
夕阳西下,明月农场的招待所亮起了温暖的灯光。这是一栋仿古建筑,青砖灰瓦,木质结构,门前挂着两盏大红灯笼,上书二字。
月尘安排《华夏农耕》纪录片剧组在农场招待所住下。这座招待所共有十二间客房,每间都按照古代民居风格布置:实木桌椅,雕花床榻,铜镜妆台,墙上挂着山水画卷,案头摆放着文房四宝。
每间房都有不同的主题,如稻香居桑麻阁鱼跃轩等
各位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月尘站在招待所门前,热情地迎接剧组成员,今晚我们略备薄酒,犒劳大家一天的辛劳。
招待所的餐厅古色古香,雕梁画栋,灯火通明。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原木长桌,上面摆满了各色菜肴,色香味俱全。
这些都是我们农场的特色菜,大家尝尝。月尘招呼着大家入座。
农家炖鸡选用农场散养的黑鸡肉,加入香菇、枸杞慢火炖煮,汤汁浓郁,肉质鲜嫩。
红烧肉选用本地黑猪肉,肥瘦相间,色泽红亮,入口即化。肉丸纯手工制作,Q弹有嚼劲。
香酥鸭农场自养的鸭子,腌制后炸至金黄酥脆。清蒸鲈鱼从农场鱼塘现捞的鲈鱼,鲜嫩无比。农场自种的花生,香脆可口。
老腊肉是农场特有工艺制作,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农场自制的腊肠,咸香适中。
炒时蔬是农场菜园现摘的时令蔬菜,清脆爽口。
月尘还特意为剧组准备了几样农场特色酒水和小吃,这是我们自酿的米酒,月尘指着桌上的酒壶介绍,度数不高,不加香精,口感醇厚。
饮料是鲜榨果汁,他接着说,主要是苹果和橙子,都是农场果园现摘的。
餐桌上还摆放着精致的点心:这是我们的桂花糕和米糕,月尘微笑着介绍,都是用农场自产的大米和桂花制作的,保留了传统工艺和风味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赚钱是工作,修仙是生活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赚钱是工作,修仙是生活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