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魂屈原:把楚国忧思写成千古绝唱,连粽子都为他争了两千年
第一章 楚国贵族里的“非主流”:放着爵位不享,偏要跟百姓“唠嗑”
战国末期,楚威王年间,丹阳(今湖北秭归)的屈家大院里,一声响亮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——屈原出生了。这屈家可不是普通人家,往上数是周朝的王族后裔,到了屈原这辈,虽说没到“权倾朝野”的地步,也算是“世袭贵族”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官N代”。
按说贵族子弟的人生剧本该是“学礼仪、练兵法、娶贵女、承袭爵位”,可屈原偏不。别的贵族小孩三岁学《周礼》、五岁练射箭,他倒好,整天溜出大院,往乡下跑,跟农夫学种稻,跟渔父学划船,连村里老头唱的山歌,他都拿着小竹片记下来,嘴里还念叨:“这调子比宫里的雅乐好听多了!”
家里的老管家急得直跺脚,跟屈父告状:“老爷,公子又跑出去跟‘下等人’混了!再这么下去,成何体统啊!”屈父也头疼,每次把屈原叫回来训话,屈原都梗着脖子反驳:“什么下等人?他们知道什么时候种麦子,知道江里的鱼什么时候最多,比那些只会背礼仪的大夫懂多了!”
有一次,屈原跟着农夫去田里插秧,踩了满脚泥,回家被母亲逼着洗脚。他一边泡脚,一边跟母亲说:“娘,你听农夫唱的‘稻熟了,谷满仓,百姓笑哈哈’,多实在!宫里那些‘君子之交淡如水’,听着就没劲儿。”母亲被他逗笑:“你这孩子,生来就不是当贵族的料,倒像个‘说书先生’。”
这话还真没说错。屈原十几岁的时候,就成了村里的“孩子王”——不是领着小孩爬树掏鸟窝,而是教他们唱自己改编的山歌,把“要勤劳、要诚实”的道理编进歌词里。有一次,县吏来收赋税,故意多收了农夫的粮食,屈原当场站出来,拿着自己记的“收成账”跟县吏理论:“今年天旱,稻子减产三成,你凭什么按去年的数量收?”县吏被问得哑口无言,只能把多收的粮食还回去。
农夫们都感激他:“屈公子,您真是个好人!”屈原却摆摆手:“我只是说了句实话。百姓辛苦种粮,哪能让你们白占便宜?”
这时候的屈原,还没被叫做“诗魂”,但“魂”的影子已经有了——他不把自己当“贵族”,反而把百姓的苦乐装进心里,把听到的、看到的都记下来,像一颗种子,等着日后长成诗歌的参天大树。
后来,屈原到了该“入仕”的年纪,屈父托关系把他送进楚宫,做了“左徒”,相当于现在的“国务院办公厅秘书”,负责起草文书、接待诸侯。别的官员上班,要么穿着华丽的朝服,要么跟同僚互相吹捧,屈原却依旧“我行我素”——穿粗布衣裳,带的文书上还沾着墨点,跟楚王汇报工作时,不先说套话,反而先讲“最近百姓的稻子长势怎么样”。
楚王一开始觉得这年轻人“接地气”,挺喜欢他;可时间长了,贵族大夫们就开始说闲话:“屈原太没规矩了,跟百姓混在一起,丢我们楚国贵族的脸!”屈原听了,一点都不在乎:“丢脸?能让百姓吃饱饭,比什么都有脸!”
也就是在楚宫的这些年,屈原开始把自己看到的、想到的写成“诗”。那时候的“诗”还不是后来的唐诗宋词,更像“唱出来的散文”,屈原就把百姓的山歌、楚国的神话、自己的忧思揉在一起,写出了《九歌》的初稿。有一次,他在宫里哼自己写的“东皇太一”,被乐师听到了,乐师赶紧记下来,谱上曲子,没想到成了楚宫最受欢迎的“流行曲”。
屈原看着宫里人唱自己写的歌,心里偷偷乐:“你们喜欢就好,要是能听懂里面‘百姓要安康’的意思,就更好了。”
第二章 职场里的“老实人”:跟楚怀王“掏心窝”,却被张仪“套路”
屈原在楚宫待了几年,因为为人耿直、写得一手好文书,很快就成了楚怀王的“宠臣”——不是靠溜须拍马,而是靠“掏心窝子”的建议。楚怀王是个“耳根软”的君主,有时候听了贵族的话,想干些“劳民伤财”的事,比如修豪华宫殿,屈原总能把“百姓疾苦”摆出来,让楚怀王改变主意。
有一次,楚怀王想联合齐国攻打秦国,又怕齐国不靠谱,拿不定主意。屈原主动请缨:“大王,我去齐国谈判!我不仅要让齐国跟咱们结盟,还要让齐王知道,楚国是真心想跟齐国好,不是为了占便宜。”
楚怀王很高兴,给了他很多礼物当“国礼”。屈原带着礼物去齐国,没像别的使者那样“摆架子”,反而跟齐王聊“百姓怎么种地”“商人怎么通商”,还把自己写的《橘颂》念给齐王听: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咱们两国就像橘树,只有互相帮助,才能长得好。”齐王被他的真诚打动,当场答应跟楚国结盟。
回来的时候,楚怀王亲自到城外迎接,拍着屈原的肩膀说:“屈爱卿,你真是楚国的‘栋梁’!”屈原笑着说:“大王,我不是栋梁,百姓才是。只要百姓过得好,楚国自然强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