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传奇:晚唐文坛的“故事大王”与他的“志怪宇宙”
引言:被名字耽误的“传奇祖师爷”
提起“裴铏”这两个字,十个人里有九个得愣一下:“铏?是读xíng还是píng?”(标准答案是xíng,跟“形”同音)——单看名字,这哥们儿像极了晚唐科举考场上“掉书袋”的老学究,可偏偏就是他,写出了让后世武侠迷、志怪粉拍腿叫绝的《传奇》,还硬生生把“传奇”这两个字从“新奇传闻”的普通名词,变成了一个文学体裁的“专属商标”。
后世文人提起他,不喊“裴大人”“裴刺史”,偏要叫他“裴传奇”——这雅号不是自封的,是实打实靠一支笔“打”出来的。就像现在我们说“金庸武侠”“古龙江湖”,晚唐那会儿,“裴传奇”三个字,就等于“顶级志怪故事”的代名词。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位晚唐“斜杠青年”的人生:一边当公务员出差打卡,一边写故事封神,顺便给中国文学开了个新赛道。
第一章 晚唐职场人图鉴:裴铏的“非主流”开局
要聊裴铏,先得搞懂他所处的时代——晚唐,一个“乱中带卷”的年代。藩镇像割据的“土皇帝”,宦官能随便废立皇帝,科举考场里“关系户”比考生还多,连白居易、元稹那套“新乐府”都不流行了,文人们要么钻故纸堆搞“训诂”,要么写点风花雪月的“晚唐体”,谁要是敢写“侠客砍人”“仙女谈恋爱”,那简直是“文坛非主流”。
裴铏偏就成了这个“非主流”。不过他一开始也没打算走“故事大王”的路,毕竟在古代,“写小说”不算正经学问,跟现在“考公”和“当网红”的区别差不多。裴铏的起点还算规矩:出身河东裴氏——这可是唐代“顶级门阀”,跟李家皇族都能攀上亲戚,虽说晚唐时家道中落,但“名门之后”的招牌还在,至少考科举时能少受点“出身歧视”。
可惜裴铏的“考公之路”不算顺。史料里没说他考了多少次,但从他后来的经历看,大概率是没考上“进士”这个“顶级学历”——唐代进士多难考?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,五十岁考上进士都算年轻的。裴铏没走通“正途”,只好走了条“曲线就业”的路:去给藩镇节度使当“幕僚”。
第一个赏识他的是静海军节度使高骈——这位高大人也是个“奇人”,打仗厉害,还信道教,没事就练个丹、写个诗,跟裴铏的“脑洞属性”莫名合拍。裴铏在高骈手下当“掌书记”,相当于现在的“秘书兼文案”,主要工作是写公文、拟奏折,偶尔还得陪领导聊聊天、解解闷。
按说这工作挺“体制内”,可裴铏偏不按常理出牌。高骈镇守岭南(现在的广东、广西一带),那地方当时算“边疆”,少数民族多,民间传说比中原热闹多了:什么“会飞的刺客”“能穿墙的昆仑奴”“山里的仙女”,裴铏下基层调研时听了一耳朵,没往“封建迷信”上想,反而记在小本本上,当成了“写作素材”。
有一次高骈让他写篇“颂文”,夸一夸岭南的政绩,裴铏倒好,字里行间掺了不少“当地奇闻”,把高骈看得哈哈大笑:“你这小子,写公文都像讲段子,干脆多写点故事给我解闷得了!”——这大概是裴铏“故事创作”的起点。别人当幕僚是“职场内卷”,他倒好,把“出差”变成了“采风”,把“陪领导”变成了“故事试读会”,妥妥的“晚唐职场摸鱼界的清流”。
后来裴铏又辗转去了蜀地(现在的四川),当成都尹的幕僚,再后来官至吉州刺史(现在的江西吉安)——从岭南到蜀地再到江西,裴铏的“官场地图”堪比“晚唐出差打卡指南”。但不管官当到多大,他始终没丢下“写故事”的爱好。白天处理政务,晚上点上油灯,就把白天听来的奇闻、见过的怪人,揉进笔墨里,写成一篇篇“不务正业”的文章。
那会儿还没有“出版业”,他写的故事全靠“手抄本”流传——就像现在的“网文连载”,有人抄下来传给朋友,朋友再传给朋友,越传越广。有人问他:“裴大人,您放着正经文章不写,老写这些‘鬼鬼神神’的,不怕别人说您不务正业吗?”裴铏大概会笑一笑:“写文章不就是为了让人看得开心?要是都写得跟公文一样枯燥,那还有啥意思?”
——你看,从一开始,裴铏就没把自己当成“严肃文人”,他更像个“晚唐版的故事会主编”,而这份“不较真”,恰恰为他后来的“传奇”之路埋下了伏笔。
第二章 “裴传奇”雅号的诞生:不是所有写故事的都能叫“传奇”
在裴铏之前,唐代早就有人写“志怪故事”了。比如牛僧孺的《玄怪录》、李复言的《续玄怪录》,里面也有不少“神仙鬼怪”,但这些书都有个毛病:要么像“新闻报道”,只记事件不写细节;要么像“道德说教”,结尾总得加句“善恶有报”的大道理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有剧情没人设,有脑洞没情感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