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中期“西游宇宙总策划”吴承恩传:把取经故事玩成“千年顶流IP”的男人
第一章 明朝“脑洞少年”:科举书不翻,偏揣神怪小册子
明正德年间,淮安府山阳县(今江苏淮安)的吴家,出了个让先生头疼的“异类”——刚满七岁的吴承恩,把《论语》塞到书桌最底下,怀里揣着本手抄的《山海经》,上课的时候趁先生转身写板书,就偷偷翻两页。那会儿的明朝读书人,都在死磕“四书五经”,盼着考个秀才、举人,混个官当当,可吴承恩倒好,先生在讲“克己复礼”,他在本子上画“人面兽身的怪物”,画里的 creature 还拿着金箍棒(当然,那时候还叫“铁棍”),活脱脱一副“西游雏形草图”。
吴家是当地的小商人家庭,父亲吴锐没读过多少书,却盼着儿子能“走正途”——毕竟在明朝,只有当官才是“体面事”。有次父亲打扫房间,翻出吴承恩藏在枕头下的《禹鼎志》(一本神怪小说),气得把书扔在地上:“你这孩子,天天看这些‘鬼鬼神神’的闲书,将来能中科举吗?能当上官吗?”吴承恩捡起书,拍了拍封皮上的灰,梗着脖子反驳:“爹,这书里的故事比《论语》有意思多了!有会飞的神仙,有会说话的妖怪,还有人骑着龙游四海——当官哪有这个好玩?”
这话还真没说错。明朝中期的神怪故事早就“流行”了,从茶馆的说书人到戏台的戏子,到处都在讲“唐僧取经”的桥段——只不过那会儿的故事还零散得很:一会儿说唐僧的徒弟是“胡人”,一会儿说孙悟空是“石猴成精”,连猪八戒的原型都没个准谱。吴承恩听书还不满足,还总爱“给故事加戏”。有次说书人讲“唐僧过流沙河”,说“沙僧是个青面妖怪,一上来就想吃唐僧”,吴承恩立马举手:“先生,不对!妖怪哪能这么单调?得给沙僧加个法器,比如脖子上挂串骷髅头,再让他会水,这样跟唐僧的‘善’、悟空的‘刚’才不一样!”
满茶馆的人都笑了,说书人也不恼,指着他说:“这小郎君倒会开脑洞!要不你来替我编一段?”吴承恩还真不含糊,站到棚子中央,手舞足蹈地补了段“沙僧用骷髅头当船,载唐僧过流沙河”的细节,听得茶客们拍着桌子叫好。从那以后,说书人每次讲取经故事,都要喊吴承恩来“当顾问”,而他也得了个小外号——“吴小脑洞”。
吴承恩十五岁那年,父亲托人给她找了个“科举名师”,专门教他写八股文。可他倒好,上课的时候把《西游记平话》(早期取经故事本子)夹在八股文范文里,先生讲“起承转合”,他在下面琢磨“悟空怎么打败白骨精”。有次先生抽查作业,看到他写的“悟空三打白骨精”片段,气得罚他抄《论语》二十遍,可他抄完了,转头就给白骨精加了个“变村姑、变老太婆、变老头”的“三变”设定——后来这个设定成了《西游记》里的经典桥段,连现在的小朋友都知道“白骨精会变人”。
更有意思的是,吴承恩还爱“实地考察”神怪故事。他家附近有座“猴王庙”,供奉着一尊石猴雕像,他天天放学都去庙里,对着石猴嘀咕:“你说你要是成了精,会用什么兵器?是刀还是棍?会不会飞?”有次庙里的老和尚看到了,笑着问他:“小郎君,你跟石猴说话干啥?”吴承恩说:“我在跟它商量取经的事——它要是跟唐僧去西天,肯定能打妖怪!”老和尚听完,摸着他的头说:“你这孩子,将来怕是要写出大故事来。”
你看,这就是早年的吴承恩——别人在为科举“卷”,他在为神怪故事“开脑洞”。也难怪后来他能写出《西游记》,早从少年时就开始“沉浸式构建西游宇宙”了,连“吴小脑洞”这个小外号,都成了他日后“西游宇宙总策划”的雏形。
第二章 行走的“西游取景器”:从花果山到火焰山的“采风奇遇记”
吴承恩二十岁那年,第一次参加科举——果不其然,落榜了。主考官在他的卷子上批了句:“文辞虽巧,多涉虚妄,非圣贤之学。”吴承恩拿着落榜通知书,非但不难过,反而跟父亲说:“爹,我看我不是当官的料,不如去各地走走,听听更多神怪故事,将来写本书!”
父亲虽然叹气,却也没拦着——毕竟儿子的“神怪瘾”早就戒不掉了。就这样,吴承恩背着一个装满纸和笔的包袱,揣着仅有的几两银子,开始了他的“西游采风之旅”。他的采风方式,说起来特别“接地气”:不访官员,不拜名士,专找茶馆老板、猎户、渔民、老和尚聊天,因为这些人才知道“最野的神怪传说”。
第一站,他去了江苏连云港的云台山——后来《西游记》里花果山的原型。那会儿的云台山还在海里(明朝后期才变成陆地),山上有座“三元宫”,宫里的老道士跟他说:“这山上有个‘水帘洞’,洞里能容几十个人,传说以前有只石猴在洞里住过,还会呼风唤雨呢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