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是“做轮子”——这是造车最关键的一步,也是奚仲踩的第一个“大坑”。他一开始想:“轮子得结实,用石头做!”于是跟石父一起,把大石块凿成圆形,中间钻个孔。结果石头轮子做好了,俩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把轮子套在辕上,可刚一推,“咚”的一声,轮子直接陷进泥里,根本推不动。石父擦着汗说:“奚仲,这石头轮子太沉了,比扛着东西还累!”
第一次试错失败,奚仲没气馁,反而琢磨:“石头沉,那用木头?”这次他选了质地坚硬的 oak (橡树),把树干锯成段,再用斧头砍成圆形,然后用刨子(当时的简易刨子,就是一块带刃的石头)把表面刨光滑。木头轮子比石头轮子轻多了,套在辕上能推动了,可新问题又来了——轮子是“偏心圆”,推起来一颠一颠的,奚仲坐在上面试了试,差点被颠下来,屁股疼了好几天。
阿桃看了直乐:“奚仲,你这不是造车,是造‘蹦蹦车’吧?”奚仲也笑了,然后蹲在轮子旁边看了半天,终于明白:“轮子得是‘正圆’,中心得在正中间,不然就会颠。”于是他想了个办法:找一根绳子,一端系在轮子中心,另一端系个小石子,转动轮子时,如果石子能贴着轮子边缘转,说明轮子是正圆。就靠这个“土办法”,他花了三天时间,终于做出了两个“正圆”的木头轮子。
轮子搞定了,接下来是“车厢”和“辕”。车厢他用竹子和木头编了个“长方形筐子”,底部铺上木板,这样能装东西;辕就用两根又直又粗的榆木,一端连在车厢下面,另一端用来拉(当时还没发明“驾马”的技术,只能靠人拉)。就这样,奚仲的“第一版车”终于造好了——看起来有点简陋,像“两个轮子加一个竹筐”,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“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车”!
第一次“公开测试”那天,薛地的人都来看热闹。奚仲让两个朋友在前头拉辕,自己坐在车厢里,里面还放了一袋粮食。随着奚仲喊“走”,车真的“咕噜咕噜”地往前走了!虽然走得慢,拉车的人也累,但比扛着粮食走快多了,而且也不颠。围观的人都看呆了,过了好一会儿才爆发出欢呼声:“奚仲真造出来了!这东西太神了!”
可还没高兴多久,新问题又出现了:走了没半里地,轮子和辕连接的地方松了,轮子“哐当”一声掉了下来,奚仲也摔了个屁股墩。围观的人里有人开始笑:“我就说不行吧,还是会坏!”奚仲爬起来,拍了拍身上的土,反而更坚定了:“这次是没固定好,下次改进!”——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产品,“迭代更新”是常态,奚仲的车,也在一次次“翻车”中慢慢完善。
第四章 “车神”的诞生:从“人拉车”到“马拉车”,夏朝交通大升级
奚仲造车的消息,像长了翅膀一样,很快传到了夏朝都城阳城。启听说后,觉得这是个“解决交通难题”的好机会,立刻派人去薛地,把奚仲请到都城——用现在的话说,这叫“国家层面引进高端人才”。
奚仲到了阳城,第一件事就是给启“演示造车”。他在都城外的空地上,用带来的材料,花了五天时间,造了一辆比在薛地更完善的车:轮子用铁皮包了边缘(石父帮他改进的,防止木头磨损),车厢用木板做了,更结实,还加了个“车盖”(用竹子编的,能遮太阳挡雨)。
演示那天,启和大臣们都来了。奚仲这次没让人拉,而是找了两匹马来——他在薛地时就琢磨:“人拉车太累,能不能用马来拉?”于是他做了个“轭”(套在马脖子上的木头架子),把轭连在辕上。随着奚仲一声令下,两匹马往前一拉,车稳稳地走了起来,速度比人拉快了一倍,车厢里装的两袋粮食也没晃。
启看得眼睛都亮了,走过去摸着车辕,对大臣们说:“以前运粮靠人扛,现在有了这车,效率能翻十倍!奚仲,你立大功了!”当场任命奚仲为“车正”——相当于现在的“交通部长兼车辆总工程师”,负责在全国推广造车技术,还把薛地封给了他,让他“以封地为基地,研发更多车型”。
有了“国家支持”,奚仲的“造车事业”彻底起飞了。他在薛地建立了“造车工坊”,招收了一批手工艺人,开始“规模化造车”,还根据不同需求,研发了不同类型的车:
- 运输型车:车厢做得大,轮子更结实,能装五石粮食,专门用来运物资;
- 出行型车:车厢小而精致,加了坐垫,有的还在车厢周围挂了布帘,供贵族出行用;
- 礼仪型车:最豪华的一种,车厢上雕刻了花纹,车盖用丝绸做的,专门用于朝会、祭祀等重要场合。
这些车一推广,夏朝的交通彻底变了样。以前运粮需要一百人,现在用十辆车、二十匹马,一天就能运完;贵族出门再也不用坐“橇”被晃得吐,坐上车又快又稳,还能在车里跟随从聊天;甚至连军队都开始用“战车”——虽然当时的战车还只是“运士兵的车”,但已经比士兵步行赶路效率高多了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书虫眼中的历史请大家收藏:(m.zjsw.org)书虫眼中的历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